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请问殿下,莫非身体不适吗?”

    “身体很好,绝无病症。”

    “那么………太子,为人君者,勤奋当头。既无病症,就该按时受课。下次不能再来晚了。”

    “是。不过,不过……”

    “殿下,你定有什么心事吧?’

    “这……父皇本来不让声张。您既是尊师.我便实言奉告。近几天来,皇太后患病不起,今日尤为加重。从早到午,昏迷不醒。我是皇长孙,奉命守在祖母身边,所以读书来迟。”

    “这……请殿下练习大楷吧。”吕蒙正再不敢多问。

    原来,杜皇太后与历朝皇太后不同,她出身名门,母亲又是丞相女,所以知书识礼,很有文墨。尤其在五代动乱时,她领着儿子千里寻夫,曾为赵宋江山做过很大贡献。儿子当了开国皇帝。感激母亲,自然又对她十分敬重。为此,杜皇太后恃才恃功,常常参预国政。皇帝的一些重大决策,甚至由她来制定。这些内幕,朝廷重臣是知道的。她的生死,会直接影响到国政.吕蒙正是个明白人,这么大的事体,自己还是少问为妙。

    第二天,圣旨传下:皇太后殡夭,全国举哀。并要求王公大臣为皇太后参灵吊孝。

    大臣自不必说,凡是一品以上的,多数聚集在京都。至于王爵,全国只有五位:东平王高怀德虽在抱病。仍来参加岳母的丧礼。汝南王郑印更没说的了,年轻力壮,几乎夜夜守灵。襄理王赵光义,赞理王赵光美是皇太后的亲儿子,再加金鞭公呼延赞,虽是公爵不是王,也算皇太后的干儿殿下,这三位理所当然的要尽人子之劳。至于皇太后的长兄、宝国公杜天松,虽说年过七旬,也挣扎着来吊孝。唯一缺席的只有云南王柴宗训了。据赵匡胤估计,他未必能来参灵。

    其实,柴宗训已经接到了哀旨。他今年十八岁了,脾气暴躁.xìng情刚烈;“哼,江山本来是我们老柴家的。你们老赵家趁我年幼,谋权篡位,如今还让我去吊孝!做梦呢!孤王偏偏不去,看他赵匡胤敢把我如何?”

    旗牌禀报:“王爷,侯爷求见。”

    “快请。”柴宗训起身相迎。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柴宗训的亲叔父、摄政侯柴华。

    前文书曾经jiāo代过,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将先帝遗孤柴宗训贬为云南王。当时,宗训刚刚七岁,难理政务,皇帝又加封他的叔父柴华为摄政侯,同赴云南,辅佐侄儿。那时,柴华也刚满二十岁,虽然年轻,确深明大义。他曾经认为:侄儿年淤太小,如即皇位,天下势必又要大乱,百姓一定再陷水火。与其刀光血影,不如让赵匡胤称帝。他的这种观念,深受赵匡胤赞赏,所以才把云南的军政大权jiāo付与他。柴华果然不负圣恩,来到昆明后,他一面教养侄儿宗训,另一面以摄政侯的身分颁布新令。团结了当地土著、兴修了水利工程、开发了荒山、拓殖了良田、减轻了徭赋、编建了军队,经过几年休养生息,使云南很快富足起来。他摄政十年,可以说立下汗马功劳。

    柴宗训在这棵大树的荫凉下,渐渐长大chéng rén。他对叔父的恩德万分感戴,同时又埋怨叔父太老实。唁们柴家本来应该当皇帝,如今当个云南王,你就知足了吗?柴华屡屡劝导侄儿,按当时的背景,你若七岁称帝,天下势必大乱,别说江山保不住,咱们的xìng命都很难保。柴宗训还是不服:“叔父,我年龄幼小,不懂事务,您当皇上还不行吗?终究是咱们柴家人呀!”

    “噜,”柴华摇头。“叔父还有自知之明,当个摄政侯,辅佐你治理一方还算勉强。如当皇帝,清理一国,叔父就无能为力了。”

    “还是那句话,叔父您太老实了!”

    大宋皇帝赵匡胤远见卓识,他坐镇京都,却暗中派出大批亲信察访全国政情。因而对各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