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王爷可有打算?”
“只有你我通力台作,见机行事了。”
“臣,万死不辞!”杨继业的肩头,又重了千斤。
北宋初年,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内、外三关,均为边防要塞。另外还有北三关;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这“三口”则是宋、辽jiāo界了。由于内、外三关远在边塞,皇帝鞭长莫及,致使他们独自为政。除了讨要军饷,很少与朝廷往来。尽管如此,他们毕竟是来朝将领,要为国家效力。因而,这内、外三关的元帅们还是很团结的,常常互通有无,防卸辽兵。正所谓“一荣具荣,一辱具辱”。
却说前些天,元帅们同时接到待柬,襄理王赵光义邀请他们去佘塘关聚会。这些元帅都很有韬略,他们虽然不知道襄理王的真实用意,却深深懂得:龙行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离开自己的地盘,就会丧失主动权。因此,都以守关为由,一一谢绝。可是他们也估计到,襄理王既然要召见他们,就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我们不去,他肯定要来。来干什幺呢?估计有两种可能,第一,代表皇上犒赏三军;第二,视察边防布署。不论是哪种行动,我们都得做好准备。襄理王是皇上的胞弟,万万不可轻视他。
其实,襄理王的真实来意是考察他们,这些元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还以为:为国戍边,功昭日月呢!
再说赵光义带着杨继业,离开原平镇,第一站到达内三关之首的紫荆关。紫荆关元帅名叫陈伯年,刚刚四十岁,外号人称圣手书生。他把王爷请进帅虎堂,热情款待。赵光义又将杨继业做了介绍,陈元帅连连抱腕:“久仰,久仰。杨家将名震海内,今日相逢,三生有幸。”
“不敢当。”继业客气了几句,又遵照王爷的指示,似有似无之中考察了陈元帅的本领。结果发现,这位陈伯年知兵书,晓战策,是个很称职的元帅,继业心中暗暗高兴,赵光义也很满意。他们在公馆住了一夜,第二天视察兵营。只见刀矛齐整,列队威严。虽有事先准备的痕迹,平素也不乏训练。继业低声说道:“王爷,如果内、外三关的元帅们都似陈伯年,我们就省事了。”
“但愿如此。”赵光义也不想引起混乱。
书要简捷。君臣看罢紫荆关,又奔居庸关。居庸关元帅柴荣芳,外号长qiāng手;看罢居庸关,又奔倒马关,倒马关元帅郎吉平,外号黑虎将军。至此,内三关视察完毕,又到外三关。外三关旨关宁武关,元帅黄如忠,外号神刀;看罢宁武关,又奔雁门关,雁门关元帅苗化雨,外号春风得意;看罢雁门关又奔偏头关,偏头关元帅石符璧,外号金刚腿。这五关形势与紫荆关大同小异,五家元帅与陈伯年不下高低。赵光义马不停蹄,奔波了两个多月,最后长长地抒了一口气:“继业,咱们总算放心了,六家元帅,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托王爷的洪福,有此六帅,边防无虞。”
八月中秋节,赵光义再发请柬,将六位元帅请到宁武关。帅虎堂排下酒宴,招待众人。席间,他举杯说道:“时至今日,本王也就不再相瞒了。由于辽国形势不稳,当今皇上对内、外三关极为惦念。皇帝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派本王以劳军为出,实际上是考察你们六位元帅。对那些不称职者,立即罢免……”
“啊!”六位元帅面面相觑,紧张起来。
“哈哈,元帅们放心吧。本王能够实话实说,这就证明你们全部称职。来,向六位元帅祝贺,共饮一杯!”
“多谢王爷!”六位元帅这才放心。
恰在此时,旗牌官跑来,向本城元帅黄如忠禀报:“督巡元帅王仲汉驾到。”
“请!”黄如忠急忙起身。走了几步,他又停下了。“王爷千岁,请您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