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传下三道圣旨。第一,委派金鞭公呼延赞为传旨官,立即起身,去向襄理王赵光义传送密旨。第二,免去丞相赵普之职,原俸禄不减,恩赐德国公,另赠穿朝马,可以随时入宫见驾。第三,晋封枢密使王苞王延龄为大丞相,位列当朝!旨下,众人谢恩。
散朝之话,议论纷纷:赵丞相干的不话,怎么说撤就撤呀?就连王苞自己也很惊疑。他向恩师请教,赵普笑而不答。只告诉他:好自为之,莫负皇恩。
单说金鞭公呼延赞,将圣旨包了又包,裹了又裹,背在身后。辞别了宝国公杜天松,登程上路。按说,他这次的职务仍是信使,由于背的是圣旨,身份就高贵多了。虽无明确头街,也等于钦差大臣。一路上,各州城府县热情迎送,不必细说。这天近午时刻,来到佘塘关。依他的想法,襄理王各地劳军,可能早就走了,自己先去见见表哥杨继业,再打听一下王爷的去向,然后去追送密旨。谁知来到帅虎堂看,襄理王赵光义正落坐在中间。表哥杨继业以及佘家父子两边奉陪,几个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原来,赵光义巡边本意是为自己收罗人材,他第一个就发现了杨继业,心中格外喜爱。选些日子,他在近处走了走,所见诸将都是庸庸碌碌之辈,论才干、论武功,都不如继业万一。赵光义叹息之余,也就没心思再转了,于是久住佘塘关,两个目的:第一,深入考察杨继业;第二.拢络感情,让杨继业感到知遇之恩。果然,他这种手段很快见效,杨继业和佘家父子都把他视为恩主。尤其是老元帅佘洪洲,心地坦诚,愿于表露:“王爷千岁,老臣有件不明之事,想向王爷请教。继业是我的门婿,不是自夸,敢说文武奇才。一年多以前,他曾火烧辽营、智退敌兵,为国家立了大功,除此而外,他父亲杨衮和当今圣上还有过‘铜锤换玉带’的盟约,论公论私,这个人应不应重用?”
“当然应该重用。”赵光义十分肯定。
“唉,老臣为国选才,并无私心。我曾上奏皇帝,让继业担任佘塘关元帅。谁料皇帝只封他个六品守备。臣不敢怨君,可是这样做,未免埋没人才呀。王爷千岁,您是朝廷重臣,一定知道皇上的用意吧?”
赵光义将手一摆:“我不但不知皇上的用意,就连你那份举荐奏折的事都一概不知。按理说,皇上是个有心人,他不能背弃前约,更何况杨继业有功于国。也许,也许是有人进了谗言吧。”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