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堂受胎,生下一女,取名潘佛儿。佛儿的姿容胜过其母,在慧娟的调教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长到十七岁,被父母进入皇宫,成了太宗皇帝赵光义的西宫贵妃。老潘家从此步步登高,位列极品。这些书目后文还有jiāo代,这里不必细说了。

    再说赵匡胤乃一代英主,对国家的安全、领土的完整,时刻挂在心头。他一面加强军事训练,另一面派出大批间谍,随时侦察东辽、西夏、北蒙、南苗诸家列强的行动。据间谍报告,西夏、北蒙、南苗还算稳定,唯有东辽不怀善意。辽景宗耶律贤雄心勃勃,招兵买马、聚草圃粮。同时开办招贤馆,广揽能人。更有景宗皇后萧氏,常常为丈夫出谋划策,很多主张比丈夫高出一头。这些情报集中到赵匡胤的龙案,使这位大宋皇帝警惕起来。他最担心的是外三关和内三关。外三关如同门户,内三关如同咽喉。如果敲开门户,越过咽喉,再想抗敌势比登天还难!为了这件事,他把大丞相赵普传到养心殿。赵普听罢圣意,奏道:“万岁,近几年来,朝廷年年招兵,并强化训练,这是陛下的先见之明。但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若想御辽,内、外三关的六位元帅才是关建xìng人物。依臣之见,应该根据他们的才干,或撤或留、或升或降,只有尽早考察、调整,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有理,有理。”赵匡胤连连点头。“朕也有这个打算。老爱卿,依你之见,应该撤谁留谁、升谁降谁呢?”

    “万岁运筹帷幄,全凭圣意裁决。”赵普为相多年,什么不明白?凡是边关元帅,都属下封疆大吏。每人手中都握有兵权,这些人谁也碰不得,自己虽然是大丞相,也不能妄加评论,还是躲着点好。

    赵匡胤也明白赵普的心理。轻轻摇头:“老爱卿,那些封疆大吏久在帘外,朕对他们知道得也不多。我想派你为钦差大臣,到内、外三关进行考察,最后再拿出个方案,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这……万岁,老臣年迈,难负重任。如今,襄理王爷正在各边关劳军。根据他的身份和眼力,定可胜任。万岁何不再传密旨,派襄理王爷重点击考察内、外三关……”

    赵匡胤心说:赵普越老越猾。派他考察边关诸帅,他却推给襄理王,看来,这种胆小怕事的丞相得挪挪位了。想到此处,不由紧皱双眉,过了半晌才说:“依老爱卿。那幺,谁为传旨官呢?”

    “金鞭公呼延赞最合适了。”

    “嘿嘿,有关别人的差事,老爱卿推举得都很痛快!”赵匡胤话中带刺,捅了赵普一刀。

    赵普反应得更快:“万岁,还真有一件我自己的事,早想奏明,未得时机,今日恰好面胨。老臣年迈,思路迟钝。再为相国,恐误朝廷大事。今日禀奏陛下,愿辞官不做,回归田园,请陛下恩准。”

    赵匡胤心说:得,我还没辞他呢,他先辞我了。不由暗中埋怨自己:老丞相执政多年,功劳很大。早在陈桥兵变时,他就为我效力。今天为这点小事,我太冷淡他了,不该愠怒于色,话中带刺,让为大臣者过于寒心。想到这步,略惜歉意地说道;“老爱卿,你乃国家重臣,岂能随意辞官?朕不准。”

    “陛下……”赵普心中很感动。当今圣上不愧是位英主。若换个昏君,绝无这个态度。“老臣辞官,确为大局着想,毫无义气用事。万岁还是准了吧。另外起用新人,会胜过老臣。”

    赵匡胤见他态度诚恳,只得问道:“老爱卿,依你之见,由谁继任相位,”

    “内举不避嫌,我的得意门生、现任抠密使王苞王廷龄足能胜任!”赵普这回没客气。

    王苞王延龄乃前朝榜眼,才高八斗,学富五乍。为人刚直不阿,清净如水。今年刚刚四十二岁,堪称年富力强,赵匡胤点了点头:“老爱卿举荐贤相,国家之幸也!”

    第二天早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