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将军统一指挥,埃塞俄比亚一方的最高统帅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
上一章上一节回书目下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上一节回书目下一节
第四章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意大利的尴尬遭遇2
作者:梁功平
考虑到武器上的劣势,埃塞俄比亚军队决定避免直接的正面交锋,而是从北部边境后撤30公里凭险据守,以山地机动防御消耗意军有生力量,为日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后来在战争过程中,埃塞俄比亚军民总结出新的经验教训,决心坚持利用高原c荒漠等自然地理条件开展游击战。各地游击队袭击意军驻地,炸毁敌人粮食弹药仓库,切断通信和交通,让意军一次次的“围剿”计划落空,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部署计划化为泡影。埃方军民坚持坚壁清野,切断水源和食物的供给,意军每次占领的仅仅是一座空城。在非洲沙漠炎炎的烈日烘烤下,沙漠地带本是水源奇缺,撒了盐的为数不多的淡水井更是使得意军士兵饥渴难忍,战斗力大大减退。
墨索里尼一怒之下撤换了意军驻非洲总司令,而且还派了由忠实自己的纳粹分子组成的“黑衫军”到埃塞俄比亚参战,并大规模起用了空军和毒气。瑞典和芬兰派出的红十字救护队居然也成了意军轰炸的对象。在武器方面的绝对的优势下,意军于1936年5月5日进占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国。5月9日,墨索里尼在罗马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由意大利国王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
游击队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至1939年初,游击队发展到40万人,迫使25万意大利占领军只能龟缩到大中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线一带。后来,意大利对英c法宣战,作为轴心国成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月20日,流亡英国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率领了2000名游击队员回国。“赶走侵略者”的号召得到了国内军民的热烈响应,抗意力量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另一支由国外流亡者组成的部队获得了“自由法国”的军队和英军的配合,兵分两路从苏丹和肯尼亚进入国土,给了意大利军队沉重打击。到1941年底,意军被全部赶出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上一章上一节回书目下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上一节回书目下一节
第四章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通往慕尼黑之路1
作者:梁功平
通往慕尼黑之路
1939年9月29日,希特勒c墨索里尼c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在慕尼黑的“元首官”里进行秘密会谈。次日凌晨1时半,四国签订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协定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虽然早早的来到会谈地点,但却不被允许有发言权,只能在会议室的隔壁房间里默默地等待四个大国对于其祖国命运的判决书。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3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后,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了希特勒瞄准的下一个目标。希特勒妄图征服世界,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它可以作为德国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同时也便于向西攻击英c法的重要阵地。战争对于希特勒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不过,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还是成了他口中的托词。大约300多万日耳曼人生活在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主持正义”。希特勒指挥该地区居民搞起来纳粹党组织,并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该区域“自治”并脱捷入德。
此后,德军大规模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