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坛,只是以“闲适”为主〔3〕,却稍嫌不够。
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幽默和小品的开初,人们何尝有贰话。然而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幽默那有这许多,于是幽默就是滑稽,滑稽就是说笑话,说笑话就是讽刺,讽刺就是漫骂。油腔滑调,幽默也;“天朗气清”〔4〕,小品也;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5〕有些人既有以此起家之势,势必有想反此以名世之人,于是轰然一声,天下又无不骂幽默和小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不在少的。
手拿黑漆皮灯笼,彼此都莫名其妙。总之,一个名词归化中国,不久就弄成一团糟。伟人,先前是算好称呼的,现在则受之者已等于被骂;学者和教授,前两三年还是干净的名称;自爱者闻文学家之称而逃,今年已经开始了第一步。但是,世界上真的没有实在的伟人,实在的学者和教授,实在的文学家吗并不然,只有中国是例外。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6〕,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但是,那吐唾沫和大叫一声的人,归根结蒂还是大人物。当然,沉着切实的人们是有的。不过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社会仗这添些热闹,是值得感谢的。但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也想一想,社会未必就冷静了,可是还要像样一点点。
五月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2〕理学先生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c程颢c程颐c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信奉和宣传这种学说的人被称为理学先生。〔3〕指林语堂关于小品文的主张,见人间世半月刊第一期一九三四年四月的发刊词:“盖小品文以闲适为格调。”
〔4〕“天朗气清”语见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5〕郑板桥作有近似游戏笔墨的道情老渔翁等十首。道情原是道士唱的歌曲,后来演变为一种民间曲调。袁中郎,即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他和兄宗道c弟中道,反对文学上的复古倾向,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的作品以小品散文著称。三十年代时,林语堂等在其所办刊物论语,人间世上极力推崇袁中郎c郑板桥等人的文章。当时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过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上海南强书局出版过袁中郎尺牍全稿。
〔6〕“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
迎神和咬人
越侨
报载余姚的某乡,农民们因为旱荒,迎神求雨,看客有带帽的,便用刀棒乱打他一通。〔2〕这是迷信,但是有根据的。汉先儒董仲舒〔3〕先生就有祈雨法,什么用寡妇,关城门,乌烟瘴气,其古怪与道士无异,而未尝为今儒所订正。虽在通都大邑,现在也还有天师作法〔4〕,长官禁屠〔5〕,闹得沸反盈天,何尝惹出一点口舌至于打帽,那是因为恐怕神看见还很有人悠然自得,不垂哀怜;一面则也憎恶他的不与大家共患难。
迎神,农民们的本意是在救死的但可惜是迷信,但除此之外,他们也不知道别一样。
报又载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党员,出面劝阻迎神,被大家一顿打,终于咬断了喉管,死掉了。〔6〕这是妄信,但是也有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