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端电子制造业,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着不肯放手,中国没有人才c技术c设备,难以对西方人竞底。张汝京是个台湾人,曾为美国的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在美c日c台创建并管理了10个芯片厂。2000年,中国加入t一,张汝京选择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国际公司。当时中国的芯片行业与国外相差5代,整整落后了20年,巨大的竞底空间给了张汝京大展拳脚的舞台。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从玩具c汽车c电器c手机到计算机,无一不需要芯片,这样的芯片需求大国,其芯片的自制率居然不到10,这巨大的市场,现成的订单足以让中芯国际吃喝不尽。

    第411节:二c典型的竞底技术

    前景如此广阔,张汝京自然豪情万丈。在上海的一间工厂,当然不能满足他的宏伟畅想,他宣布要一口气兴建10座芯片厂。这种打算当然不是问题,如果每建一间工厂,都能赢利的话。作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至少应该在第一间厂赢利,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后,再一口气去兴建另外的厂。中芯国际的建设,创造了世界最快的建厂记录:从2000年8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投产,前后只用了13个月,上海一厂更被半导体国际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半导体厂,并授予世界一流厂房的最高荣誉。然而,竞底法则三早已表明: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张汝京对建设工期c厂房质量c设备先进程度都追求到了极致,这并不难办到,因为只要把钱投下去就可以了。相对这些显性指标,中芯国际的另一项指标却极为惨淡:自建厂起,它就开始了漫长的巨大的亏损历程。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中芯国际像一头胃口极大的吃钱怪兽,实际上它是一个吞钱的无底洞:2002年亏损9235万美元;2003年亏损103亿美元;2004年中芯国际安排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报表出奇的好看,营业收入达到975亿美元,净利7000万美元,但尽管如此,香港和纽约的投资者并不看好它,中芯国际在两个市场上市后,立刻全部跌破发行价;接着2005c2006c2007c2008年,中芯国际连续巨额亏损。在连续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张汝京四处寻找投资支撑他的扩张大计:他在海外找不到资本,就说动包括国家开发银行c中国建设银行c中国银行c招商银行等11家银行组成银团,为其提供巨额贷款。经过这种竞底式的扩张后,中芯国际的产能排在台湾的台积电和联电后面,成为世界第三。张汝京的竞底战略是在大陆多建厂c扩张地盘,超过行业内头号巨人台积电;另一方面是增大高价芯片的产量,降低成本。而要实现这两条就得不断地投入巨资,上更先进的设备c建更大的厂房,也就是说加大竞底强度。

    第412节:二c典型的竞底技术

    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竞底者,张汝京太看重资金市场等显性因素,却忽视了芯片行业中的重要隐性因素:一是群居效应,芯片制造业的上游,是芯片设计行业,这在中国是极为缺乏的高科技领域。因为设计就意味着创意c创新和创造,这和中国的竞底文化是相悖的。而国外的芯片设计公司,大多与台积电c联电有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很难凭低价进行竞争;另一方面,芯片设计及制造是一项极为专精的产业,大到电路的整体设计,小到电路的转弯抹角如何减少或引导静电,都是专利的范围,如果研发脚步稍慢一点,专利被对手抢先注册,那必然被对手掐住咽喉。2003年,台积电状告中芯国际侵犯一项网络芯片的专利,该芯片使用在多种相关产品中,因此不仅该芯片的销售受影响,连带所有使用该芯片的电子产品都受到影响。尽管中芯国际做了大量工作,与台积电达成和解,但最终还是赔偿了175亿美元。张汝京受这个官司影响,不得不对内竞底,杀入毛利润率很低c风险很高的dra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