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的,这就是为什么要规定一种不朽的元素。这就是第五种元素精英,它构成了不变的大球和恒星。尘世月下世界中的不断变化性,与天上月上世界的不变现则性区分开来。这些转变过程中伴随着那四种元素,它们具有独特的直线运动,特别是具有指向世界中心的运动,其中重元素土和水竞相奔向其自然的中心,而指向月球圆周的直线运动中,轻元素竞相向上奔向其自然的归宿。
在这些自然的运动中,还有自由落体运动。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像伽利略那样,以理想实验形式从的运动出发来进行探讨。在复杂环境中观察到的落体,没有从其摩擦“耗散”力中抽象出来。在其自由降落过程中,落体在空气介质中下落如同石头在水中下沉。因此,亚里士多德把自由降落想像为一种流体动力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真空中的加速过程。他假定了一种恒定的降落速度u,它正比于物体的重量p,反比于介质例如空气的密度d,用现代表示法就是。upd。这个比例方程同时也为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者的虚空提供了一种证据。在真空中,密度d=0,所有的物体都将无限快地降落,这显然是不会发生的。
人为推动的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投掷,它也是在其复杂的“耗散”力的环境中来考察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非生命物体的运动只是不断的外部运动因的结果。想像一下,古希腊的颠簸的道路上的两轮车,当驴子或奴隶停止推或拉时,车就会停下来。但是为何当一块石头从手中投掷出去后它还继续运动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虚空中是不可能有超距作用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投掷者把运动传递给了石头周围的连续介质,这将石头推到远处。对于推动或拉动的速度u,亚里士多德断言,这里有比例关系ukp,k是所施加的力。当然,这些并非是与测量的量相联系的数学方程,而是定性的决定性因素的比例,在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中它首次被表述成了这种形式。于是,与伽利略牛顿的动力学相反,在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中,所有的位置直线变化都需要有某种运动因力。中世纪的冲力论改变了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把运动因归结到投掷出去的物体中的“冲力”,而不是由外部媒介进行的传递。
亚里士多德派的动力学是如何解释天上的宇宙规律的呢宇宙模型的中心对称性以未受力的球体的圆周运动这被认为对于“天上”元素是自然的为基础,以及以宇宙中心的自然中心理论为基础。托勒密进一步以这个各向同性模型为基础,用一种三段论的充足理由律来解释地球的位置。假定所有方向都是完全等价的,地球为何要向这一方向或那一方向运动就是没有理由的。
地球处于中心的中心对称模型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提出来的;在地球周围的整个天空,都围绕着一条穿过地球的天轴向右旋转。太阳c月亮和行星都在球面向左旋转,它们与地球的距离依次是:月亮c水星c金星c太阳c火星c木星和土星。最外层是带着恒星的球面。按照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概念,旋转周期相互之间具有整数关系。所有的旋转时间有共同的倍数,在其结束处所有的行星正好又处在相同位置。它们的运动都会各自产生出一种声音,因此球体运动的音调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天球的和谐,与校好的音阶一致。宇宙的几何的c算术的和美学的对称性,在环宇中奏响一种天球的和谐音乐。随后,精确的观察使人们对这种强调宇宙对称性的模型产生疑问。一个困难的问题来自不规则的行星轨道,特别是它们的逆行运动。天空中的不规则性引起了人们的不安,特别对于承袭毕达哥拉斯传统的哲学家更是如此,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天上与地球相反理解为永恒对称的c和谐的领域。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以减少天上运动的复杂性:使用规则c有序的圆周运动来“拯救”行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