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为这新生报纸捏着把汗。但巴尔的摩太阳报以便士报纸的价格和大众化的风格吸引读者,并利用本市在电报通讯上的领先地位,在全国最先采用电讯新闻,与费城c纽约的报纸交换最新消息,使得该报的独家新闻超过本市任何一家报纸,从而很快站稳了脚跟,创刊的当年底发行量就达到12,000份的大数目。该报在创刊的当年还在华盛顿建立分社,迅速准确地报道全国性新闻,引起政府和其他报纸的重视。
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楼房大约七八层高,用红砖砌成,但因时代久远,红砖略微发黑,远远看上去呈暗红色,没有任何鲜亮的感觉,在喧嚣的闹市中很不起眼。但走近细看,却发现这座楼房的式样较为独特:临街的这一面竖着三面旗帜其中一面是国旗,楼房下面是透空的,右面可看见楼房的另一侧;左侧有几级台阶,但台阶与马路并不平行,沿着这“斜梯”走上去,可见若干小门廊,在第一个门廊上端,镶着thebaltiresun巴尔的摩太阳报几个金字,上面黑糊糊的一片是老鹰c妇女c火车c轮船及lightf一rall阳光普照字样等组成的图案,四周还有辐射的光线这个图案也是该报报头的组成部分。楼房前人行道上的地砖也是用红砖铺就,与楼房颜色浑然一体,仿佛是楼房的延伸,与旁边人行道的白色路面反差很大,像是铺了一片红地毯。此刻是上午9点多钟,看不见人员进出,透过门廊或架空的楼层望里看,也无人影晃动,于是这形状怪异的旧楼看上去就像一座无人居住的被遗弃的楼房。但后来进得楼房里面,却发现四处生机盎然,一派忙碌景象。
不过,距首都华盛顿只有40英里合64公里的巴尔的摩市,不免地位衰落。而且交通越是便利,衰落越发明显。就旅游而言,人们到巴尔的摩只是顺便路过,到华盛顿却是安顿下来c细细品味,人们宁愿住华盛顿郊区而不愿住巴尔的摩。就业也如此,很多巴尔的摩的高级人才跑到华盛顿去上班,早出晚归。更重要的是,这种格局也影响到报纸,增加了巴尔的摩报纸与首都报纸竞争的压力,这一点后面还会涉及到。
二c晚报兴衰记
接待我的是该报行政管理主编爱德华休伊特edkri的委托与我联系的。当初我的信在公关部经理那里碰了壁该经理刚调离,新经理是谁他也不告诉我,但马里莫让休伊特写来了第一封回信,此后我们有多次信件来往。
休伊特面色红润,戴着眼镜,满脸白胡子,工作证件挂在裤带上。这位年约五六十岁的老先生不苟言笑,但很热情。他是报社的老人,对编辑部和经营部门的情况都很熟悉,我们谈了近2小时,包括他的经历。
他说:“我于1965年2月10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市n一rf一lk的弗吉尼亚人导报thevirgianpil一t当记者。在诺福克的老多米尼恩大学一ldd一ni一nuniversity学习期间,我利用周末和暑假的时间在弗吉尼亚人导报工作,既获得收入又学到知识。我那时还兼任校报的主编,但我没有获得学位。在导报我担任过本地新闻部的任务记者nerassignntrep一rter,意指在完成本职采访任务的同时负责向其他记者分配采访任务的记者,类似中国一些报社近年兴起的首席记者c体育专栏作者和新闻编辑部的文字编辑。1968年9月23日,我加入巴尔的摩太阳晚报,当文字编辑。从1972年3月至1976年3月,我担任都市新闻版的助理主编,此后直至1991年4月,我担任晚报的副刊部主编。然后我被任命为太阳报晨报的行政管理主编,直接归当时的总编辑兼高级副总裁约翰卡罗j一hnbudsn的头衔,督导员也被业界称为读者代表,是代表读者监督报纸运作程序的意思。如今我直接向现任总编辑兼高级副总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