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至1994年的11年内,报纸先后获得2项普利策漫画奖c3项普利策社论奖c1项评论奖c2项解释性报道奖和1项全国报道奖,总共9项普利策奖,令同行刮目相看。芝加哥论坛报正以一份高质量的大型开明报纸的面目跻身美国顶尖报纸行列。
1989年,斯夸尔斯总编辑在竞争公司总裁失利后突然辞职,由杰克富勒jackfuller接任总编辑一职。富勒曾任该报社论版主编,并获得普利策社论写作奖。他于1993年担任报社总裁,1996年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neati一na。最近发现国内已有该书的中译本,由笔者的校友兼好友展江先生翻译,取名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富勒于1997年升任论坛出版公司tribunepublishgpany总裁。该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第八c如今排名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下属一级公司,掌管公司所有报纸。接替富勒担任芝加哥论坛报总编辑的是该报前驻外记者霍华德a泰纳h一ith肩上,他于1997年夏天接替富勒获得上述职务。
至2001年,该报总共22次获得普利策奖。
二c热闹的社论委员会会议
在12日来该报“踏勘”时,我注意到报社的正大门虽开在密歇根大道上,但大楼的底层却在密歇根大道下一条与其垂直交叉的马路上,那里有一个报社自己的停车场,但面积不大。14日上午我开车绕到楼下这个停车场时,却被保安挡在门外,说非本报职工,任何人不得入内。我忙亮出证件,告诉保安自己是采访该报的外国客人。这话等于白说,保安完全不买账,像个机器。我于是到值班室向值班员解释,也无济于事,只好给比厄里格打电话,谁知他也说不能用报社的停车场,说报社停车场太小,员工本身都不够用,对外来车辆是严格控制的,向我表示歉意。我只好到附近寻找公共停车场,不料附近几个公共停车场虽然价格高达3小时收费28美元,仍然满位。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市中心闹市区的位置,是如何的拥挤。这样折腾一下就过去了10多分钟,一看表,已经快9点40分了,心一横,就在该报停车场旁的一个车辆稀少的角落将车停下,直奔该报大楼。当我按比厄里格的安排到4楼找到柯妮莉亚格拉曼eliagraan小姐,并在她带领下来到同楼的社论部会议厅时,正好9:45。
这个会议厅很有点书斋味道,四壁都是樱桃木色的木墙或木柜,有一处玻璃门内可看见柜中排满的图书。木墙上挂着两幅白底装裱的绘画作品,分外醒目。椭圆形的会议桌也是樱桃木色。这时与会者都已到齐。我进入会议室并经柯妮莉亚引荐给会议主持人c该报社论版主编r布鲁斯多尔德rbruced一ld时,多尔德迎上来热情地和我握手并自我介绍,大家也都向我报以友善的微笑。柯妮莉亚在桌边坐下,说欢迎我坐在她旁边,我欣然从命。
原来,柯妮莉亚本人就是社论部的编辑兼专栏作者,主要负责处理和编发读者来信。她一边参加会议,一边翻阅手中一叠急需处理的信件。我则一边听,一边向她请教。我数了一下,当天参加社论委员会会议的共有11人。她告诉我,这11人中只有9人是社论委员会委员,她自己就不是委员。
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是研究第二天社论文章的选题,没有文字摘要稿,记得共涉及6个选题。第一个是关于移民问题。第二个是巴以冲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还有些争议,即如何把握对以色列的立场。有人提到美国每年在以色列身上花费30亿美元,建议对以色列也应有所批评,但有人反对。第三个是俄罗斯削减核武器问题。第四个选题是关于第二天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大家都同意应当发一篇社论。主编多尔德说当天纽约时报报道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建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