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强调说,那些普遍受欢迎的特色都不会变,如头版的“今日新闻”栏,最左边的特稿栏等,还有那独特的美术肖像。
爱用人物肖像,是该报极有趣的个性。该报对一版和内页一些新闻版的所有较重要的新闻和特稿,都配有新闻人物的肖像。如前述那位女清洁工,也有肖像刊于一版。不仅如此,这些肖像一律经过美术加工,图像都由无数个小点组成,看上去宛如一幅幅钢笔画而不失人物神韵。当我问起这些肖像的制作方法时,保罗面露得意神情:“你看到的这些肖像,既非照片,亦非绘画。那是在照片基础上用手工制作的,不用电脑。美工们将被访问者的照片复制在画板上,然后用钢笔在另外一张纸上用小点描出。一幅小小肖像总有好几百个点呢”“那要耗费多少人工啊”我不禁感叹。他说:“是啊,我们每天有个美工啥事不干,专做此活,而且都要当天完成。编辑们总是选好最重要的新闻才决定配图,一旦确定,美工们就忙开了。有时定稿较迟,美工的工作是很紧张的,常常要上夜班。”
看来,华尔街日报不设摄影部,是把劲儿用在这上面了。
七c永不退休的编辑
在前面谈到自己简历时,保罗说:“这个执行总编将是我一生中最长时间的岗位了,因为今后已时日无多。”说到这里,他大笑起来,脸上泛着红光。
我理解他的意思,大概是指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推算起来,他应该接近60岁,但看上去面色红润,身体还硬朗,只是一条腿似乎不太灵便。美国很多报社一般并不强制退休如纽约时报过去并无退休制度,但后来规定编辑记者可干到65岁,这也比中国的退休制度宽松许多,社论版的政治专栏作家仍可终生不退。因此,保罗应该还可干好几年,甚至干到他自己不想干为止。很多美国人到了62岁左右即申请退休,可能就是因为这一年龄是美国社会通行的老年人的“标准线”例如很多公共场所门票的老人免费或折价优惠,要求在62岁以上,人们劳作到这把年纪,也想歇歇了。
但我在华尔街日报访问时却听人说起该报一位普通编辑活到老c干到老,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后来又从一本题为华尔街日报内幕sidethereetj一ual的旧书中得到印证。
奥利弗金戈尔德一liverjgg一ld是“金钱与投资”板块名牌专栏“与市场同行”的编辑。他1900年进入道琼斯公司,当时的工资仅每星期4美元,而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1933年他担任“与市场同行”的编辑后,显示了他这方面的才能,引起其他传媒的注意。很多公司都打他的主意,希望把他挖过去,有的给的薪水甚至比他后来最高时期的收入还要多。但他却不为所动,一再谢绝对方的邀请,表示他热爱现有的岗位,不会离开华尔街日报。
在崇尚“人往高处走”c人才流动如家常便饭的美国社会,金戈尔德表现出的“忠诚”显得很不寻常,自然感动了报社及道琼斯公司高层。1945年上任的报社总裁基尔格表示:金戈尔德离不开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也离不开他;“他永远也不会退休,并将成为本报的一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5
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不幸感染脊髓灰质炎,只能借助轮椅行动。但尽管被病痛折磨,他依然乐观豁达,每天仍是最早到达办公室的员工之一。他被称为编辑部的教练,经他指导过的编辑c记者超过100人,有的后来被提升为主编或总编,他自己却在编辑的岗位原地踏步而毫无怨言。他晚年开始写的回忆录题为我与37位执行总编共事isurvived37nagdit一rs,可惜至死也未完成。1966年,在连续为华尔街日报工作第66年之际,金戈尔德去世,享年80岁。华尔街日报罕见地发表了一篇社论纪念这位老员工。社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