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不分明」,「莲子」也就是「连子」。皇后改嫁已经是悲剧,还要「连子随他去」,那就当然是大悲剧。
然而谣谶之耐人寻味,却亦正在於它的预言力量。
隋炀帝的诗谶
有些谣谶的出处甚为奇特,它为当事人所自作,却预兆著对当事人不利的事件,可是在当时却非当事人所知。这些谣谶,即所谓「诗谶」c「语谶」。
最著名的诗谶,出自隋炀帝之手。他开凿运河,乘凤肪下扬州,一日忽得一诗曰:「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此诗其劣,然而炀帝却交付乐工,令随行的宫女合唱,炀帝闻歌甚为得意,然而识者却已暗讶为不祥。盖当时李渊已渐成势,鲤李二字同音,是故诗意有李渊化龙之意。
此外,炀帝又曾作索酒歌曰:「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
这首诗简直不能称之为诗,因为全诗不但缺乏理路,而且毫无意象,甚至跟「索酒」的主题都了无关系。可是炀帝每在迷楼饮酒作乐,必令宫人唱此歌,他自己似乎很欣赏自己的歪诗。
及至後来,李渊大兵攻入京师,炀帝躲入迷楼自杀,唐兵将迷楼付诸一炬,那就应了诗的後两句。
诗谶之类,可以说是气机感应所致,是故不能说为迷信。
志公和尚的谣谶
还有更奇妙的事,是一首谣谶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得到解释。
西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立国,国号为梁。他做了四十八年皇帝,祟奉佛教,其时不少西域高僧来华,梁武帝都为施主。
他曾经供奉过一位宝志,称之为志公。这志公具神通变化。梁武帝要为他画像,志公不肯,於是派高手画师去见他,企图靠画师的记忆来造像,然而亦不成功,因为画师但见其面貌变化多端,忽老忽少,忽美忽丑,简直不知道应该记那一个面貌才是他的面目。
这个志公对後世兴衰作丁不少谣谶,最奇妙的一首是:「两角女子绿衣棠,却背太行邀君皇。一止之月必消亡。」
这首谣谶,直至二百余年後唐玄宗之世,时人方才得解。其时安禄山作乱,「两角女子」便是「安」字,「绿衣棠」藏「禄」字,「却背太行」,即是暗藏「太行山」的「山」字,安禄山於西元七五五年天宝十四年作乱,至西元七五七年至德二年正月被杀。
我国历史预吉诗的兴起,即是受志公谣谶的影响而来,也可以说,它直接影响到推背图一类预言的制作。由是,谣谶便跟方术发生了直接的关系。
魏太武帝因谣受辱
有些童谣,居然可以影响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魏太武帝拓拔焘於西元四五0年庚寅,既杀司徒崔浩,且尽诛其族人,於是乃亲自引兵攻汝南符坚。
大军过广陵,太武帝向广陵太守臧质求酒,十分客气。可是臧质却令人送他几罎小便,还写一封信答覆他道:「不闻童谣耶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冥期使然,非复人事。」
佛狸是太武帝的乳名,臧质据童谣谓其死在明年,太武帝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然而却又奈何他不得。
第二年辛卯,太武帝无事,正以为童谣无验,然而才过两个月,即是第三年壬辰二月,他便为宗爱所杀,另立南安王为帝。到了十月,宗爱又杀南安王,再立文成帝。文成帝一登基,立刻就杀了宗爱。一个月内,一君一臣相继而死。
然而,太武帝的死期,却只比童谣迟了两个月。南朝的臧质竟然有胆据童谣来羞辱他,真可谓行侥弄险。若太武帝不为宗爱所杀,他极可能引兵攻广陵来报复。
後来北魏的国运,远比南朝的刘宋为长,只是接下来的几代君主都信佛,而且国内权力斗争日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