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热打铁地说:“爹,按理说,现在我还没有发言权,但是这半年来,我比在校学习更充实。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一顿饭一个烧饼,半个图书馆的书都让我看完了。看来现在还没有用,等到有用的时候,我会送全家一个惊奇”
儿子的话落地有声。不高兴的事情已被儿子的铮铮誓言击得烟消云散。父亲也一反常态,由嗔转喜:“行,我们全家等着听你的惊奇”
回家度假,是三兄弟的团聚日。最高兴的莫过于在家里的两兄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
早在还没回来的时候,泽覃便问泽民:“大哥什么时候能回来呢”现在大哥回来了,他们更是形影不离。泽东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他们又是泽东讲故事的受益者。在度假的日子里,他们尽情享受着手足之情。也尽量把自己知道的新闻时事c大千世界告诉他们。于是上屋场成了讲故事的场合。每到晚上吃过饭,泽民c泽覃自动围了上来,生起火炉。开始两兄弟听,渐渐地变成了全家人听。全家人围坐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话家常c讲故事。
先是从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枪讲起,讲到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与袁世凯的政府分庭对抗;然后从湖南革命军上台夺取长沙又讲到大军阀谭延闿复辟,长沙街头血流成河。再从中国民众的反封建反军阀情绪谈到革命的问题
毛泽民说:“搞革命要杀头的。”
说:“搞革命,杀头也要干”
听了的话,毛泽民c毛泽覃深受启发。
这些炉前夜话,深深地触动了全家的思想,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后来走向了革命道路。
第四章青年时代
“二十八画生”的幽默
湖南第四师范坐落在湘江旁,是一所新式学校。和中国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第一师范的校牌高高地挂在有尊严的校门一旁。通过校门,可以看到校园内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二层楼房,一栋栋,一排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那圆柱c拱顶c塔尖透着18世纪欧式建筑的风格。
考进这所学校,纯属偶然。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这所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即不收学费,书费也不高。同时,膳宿费低廉。这是何等的好事啊决定报考这所学校。
他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两个要好的朋友后,他们也想报考这所学校,觉得这个学校要求高了点,他们想请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为人义气的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事后回忆说:“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结果3个人同被录取。事后曾向三兄弟无不幽默地说,他等于被录取了三次。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创办的,入学第一个学期后就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合并。门前换成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牌子。
在学校,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方面进行救国救难的行动。当时的“一师”,和全国一样,一场革命的风暴在孕育着,只待火种点燃。当时整个中国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它甚至成了一触即燃的“火药桶”。如果一年多前在湘乡驻省中学以一张大字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的话,那么在“一师”则是用了一张征友启事,广泛张贴于“一师”和省城的学校,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且看这则启事如何写道c何以引人
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不难看出,这则启事的要求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有意思的是这则启事的署名落款是:“二十八画生。”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