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c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关于技术力的评价标准在刷盘子读书中已经给出了。

    第三节工业化的模式

    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发展的阶段和路径是什么在世界经济历史中,各个国家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的发展轨迹来描述。

    图1工业化的路径

    这幅图引自日本型资本主义有斐阁2004出版。技术由纵轴“先端成熟”表达,越往上越先进,往下则是成熟的低技术。横轴“组立加工”则反映了技术的性质,“组立”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组装,越往右则越复杂,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往左只是简单的组装。后进国家的位置处于左下角,技术的蓄积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c劳动密集的组装业。右上角是先进国家,拥有先端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

    从后进国家到先进国家的路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a,先从最简单的低技术的组装开始,随着工业化进展,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升,逐步带动产业升级,但还是在“组立”工业范畴内向“先端”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通过此路径实现了向先进国家迈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所以用“将来”表达;另一种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b,先向“加工”方向展开,然后向“先端”迈进。这两种路径,在最初阶段,由于技术蓄积不足,需要从海外积极导入技术和部品,而对于路径a,则所有阶段都需要从海外导入技术和部品。

    日本的成长轨迹是路径b,“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广泛的国民教育,知识技术积累,基干产业先行。基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业和部品工业。这种蓄积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基本类似。

    韩国从197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从日本导入工作机械和部品,不需要技术技能的蓄积实现高度工业化。与日本相比较,被称为“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由于是“小国”,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