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大乘境界的菩萨们,为了方便显示,故意以阿罗汉的姿态出现呢或是佛以化身显示的呢”佛回答说“这是指得到寂灭清净的一乘道的声闻众中的阿罗汉,并非其余的那两种。其余两种,那是由于慈悲的愿力,视时代和环境的需要,故意显示阿罗汉的姿态,来作佛法众中的眷属,借以相得益彰,以此庄严佛众。大慧啊所谓得果,也无非是对凡夫众生们说,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远离妄想心的希望,虽然学出世法,但总是要求取得一种地位,所以才说他得果和得禅。如果是真正的禅者们证人禅的正受三昧,就根本无所谓有这些得果得禅的观念存在,只是借此表示而说已证得自心的现量果罢了。大慧啊如果要超过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超越欲界c色界c无色界的三界外者,还应当舍离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还有少许感受和细微妄想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超过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还在心量的范围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掸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最彼无有。
这是说:所有各种禅定,都超不出四无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c慈无量心。二c悲无量心。三c喜无量心。四c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梵行。既是空无边处定c色无边处定c识无边处定c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无所有处定,也叫作灭尽定。但是无色定还是不出五色界的范围。总之,四无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c色界c无色界的领域,虽然,没有粗的触觉和妄想,但依然还存有细的感受和妄想。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现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现量,就一无所得,而解脱三界了。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反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这是说:初果须陀洹,二果一往来,三果是不还,四果阿罗汉等。如果认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证,执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境界而不知舍离,都是自心惑乱的证见,以大乘佛法看来,不过是比较高明一点的愚痴凡夫罢了。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这是说: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无所谓能禅定的心,也无所谓得禅定的境。既断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见,便没有真和妄的分别执著,依此而证得正觉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