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听到这四种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于自心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转识所建立时,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便是如来乘的种性。
“怎样才是不定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声闻c缘觉c如来三乘之法时,便随所说之法,顺流而入,随其信解而加以修习。并无一定的主旨,这便名为不定种性。
“大慧啊我说这种分别,部是为了初发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观机设教法门,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种性之说的建立。但都是为了要他进入人和法无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类。他们如果能够自证如来的境界,烦恼的习气自然净尽,便可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虽然暂时住于声闻三昧的法乐境界,但仍能会得如来地最胜之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这是说:预流来c不还,以及阿罗汉等的声闻四果,虽然是有所得,但总是未了自心,犹被法所缚。按:须陀槃亦云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初果声闻。二是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思痴凡夫们,缼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哪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c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佛说:“大慧啊除五乘根性以外,所谓极恶不具善根的人,便名为一阐提;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定论,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求出离世间之苦,不欲解脱而证得涅槃之乐呢其中包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说根本便舍弃一切善根,无缘得证涅槃。一种是说他们从无始以来,便发愿为了济度无尽众生,自己不愿证入涅槃。第一,所谓舍弃一切善根者,是说毁谤大乘道的经典,以及诬谤佛法的戒律。并且根本不生信心,还自恶意恶口来摧毁它,说这些都不是随顺修行之路,因此舍弃一切善根,不能证入涅槃。第二,所谓菩萨们的本自愿力,不求证入涅槃者,他们并非不能证入涅槃。而是为了等到度尽众生后,自己才证入涅槃。例如说:有一众生尚未成佛,他们发誓不入涅槃。虽然他们的修持已证入自性涅槃,但此身心,却不进入涅槃的法相,所以也可以列入一阐提的范围。”大慧大士又问:“那么为什么又说是毕竟不入涅槃的呢”佛回答说:“一阐提的菩萨们,他们已经了知一切法自性本来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