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更多的百姓就要遭受苦难了,因此对盗贼来说,合法持有弓箭简直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啊,这就是现在盗贼猖獗的原因所在了,假如禁止民间合法持有弓箭的话,那么盗贼就只能拿短兵器了,而拿短兵器的话,就可以依靠人数来围困他们,使官府可以及时的抓到这些盗贼,这样一来的话,时间一长,天下的盗贼就会被抓光了!这就是刑罚停止的方法啊,臣愚蠢的认为禁止民间合法持有弓箭是便利的!
当时公孙弘权倾朝野,他的气焰正是最为嚣张的时候。
但好在天子不傻,感觉到这个奏书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于是拿出来交给百官公议,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再做决断。
但是,这个时候那个大臣不知道公孙弘的厉害啊!
而能制衡公孙弘的大将军卫青又领军在外,朝中没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存在,大臣们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不做出头鸟。
更何况公孙弘在表面上又说得冠冕堂皇,好似堂堂正正,没有包藏半分其他用意,全然一心为公,便是有心想反对的,也一时找不到说辞。
然,华夏之所以华夏,正是因为每每危机存亡之时,总会仁人志士,站出来抛头颅洒热血,虽百死仍不悔!
关键时刻,来自齐地的光禄大夫吾丘寿王勇敢的站了出来,直接与当朝宰相,刚刚把主父偃这个对头铲除掉的公孙弘激烈的辩驳起来。
吾丘寿王上奏给天子的奏折,在当年可是看得还是学生的霍子侯向往不已,有段时间甚至还特意将之背了下来。
吾丘寿王在奏折中说: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诛邪也!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守卫而施行阵。及周室衰微,上无明王,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海内抚蔽……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馆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两千石之罪,非狭弓弩之过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孔子曰:吾何执,执射乎!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言贵中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乎,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为所禁者,为盗贼之所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狭之而吏不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无助于禁奸,而废先王之典,使学者不得习行其礼,大不便也!
在这份奏折中吾丘寿王先是开明宗义,点明祖先制作兵器给后人使用,不是要后人拿来自相残杀的,而是拿来防备野兽,保家卫国的。
然后就又叙述了秦灭六国之后,即便是收缴了天下的兵器,将之铸成金人,但是当政府把民生搞的糜烂的时候,天下就蜂拥起义,百姓拿着竹刀木矛前仆后继,悍不畏死的反抗暴政的事实。
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之如何?
然后,自然是不能免俗的赞扬了一下当今天子即位以来的种种善政,指出现在的天下跟秦时相比简直是天堂了。
但是为什么【宇内日化,方外乡风】了,还有盗贼呢?
那是郡国官员渎职,不认真执行和领会朝廷政策的原因,盗贼产生的根源还是吏治的问题。
更何况,你丞相大人要禁弓弩,把上古圣人们的教诲摆那里?
孔子,《诗》《周礼》这些可都说的明明白白,持有弓弩可是咱们的民族传统与习惯,是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认同的普世价值,也是圣人之道,教化之道。
今天丞相大人为了盗贼就废弃圣人的教诲,这是错误的,而且也无助于消灭盗贼。
因为大盗都是有背景的,小吏根本就不能阻止,逮捕他们。
而禁了弓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