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千百年的临床验证,证明是非常科学的。学习中医的人必须认真学好脉诊相关知识,并在临床上用心体验。民间传说的诊脉可以断生死也绝非虚言,脉学中的“真脏脉”c“败脉”,实际上你用心电图检查,绝大多数是严重的心律失常,这些病人多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是很差的,猝死也是常见的。又如“脉微欲绝”常常见于阳气亡脱的病人,这些病人在临床多见于休克或多功能脏器衰竭血压下降的患者等等。又如金匮要略说“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为什么说脉大为劳,极虚也为劳,想一想我们临床上有些贫血性心脏病,心脏射血呈高输出量,脉常很大,但有一点,大而无力。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脉诊在中医书籍中的地位很高,很多时候古人写书,常不明言病机,却重点言脉,比如说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是怎么写的啊“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脉微细”不仅说明了少阴病常见的脉象,还隐藏着少阴病的病机要点,就是心肾气血阴阳亏虚。如果你没读出这点来,少阴病能很难做到掌握其要领,明白了,少阴病你也就掌握一大半了。
另外学习脉象的时候,有些特殊的脉象要明白,不可钻进死胡同,象反关脉其实就是血管的走向畸形,切不可在脉理上强求新解。有时候可以见到单侧的脉消失,如是外伤损伤血管,则大可不必深究,若不是,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闭塞,血热壅闭,阳气衰微均可见到,不可就言血瘀,总宜四诊合参,辨证施治。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学好脉诊常需多年的临床实践。脉学专著脉经记录的脉象有24种,后世的诊宗三昧记录的脉象有三十二种,而频湖脉学提出的脉象有二十七种,加上后人者加的“疾脉”有二十八种之多,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尽快是把握脉学的要点呢
我多年的临床体会是首先要掌握好脉理c脉体c脉的主病,要做到烂熟于胸,然后方可用心实践。
二是切脉要牢牢把握好浮沉c迟数c虚实六大脉,同时要注意节律。其中浮沉判断病位表里c迟数主寒热,虚实主人体的正气亏赢,但又不可胶柱鼓瑟,不可把脉的主病看成绝对的,总当以四诊合参,或舍证以从脉,或舍脉以从证。
举个例子说,迟数主寒热,但也不是一概而论,我们都知道风热感冒的脉为浮数脉,而风寒感冒的脉为浮紧脉。数脉主热,迟脉主寒,为什么风寒感冒的脉不为浮迟脉呢其实古人早就观察到风寒感冒也可以出现数脉,但不言迟脉,言紧脉,是强调“寒主收引”的病机。风寒感冒的病人会发热,风热感冒的病人也会发热,体温每升高1c,一般人的心率就会增加10次左右,所以数脉两种感冒都可见。早在伤寒论里就有明证,其中第57条条文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说的是感受表寒,祛邪未尽,可以复发其汗,按照浮数脉为表热证的说法,桂枝汤是绝对不可以用的。中医辨证风寒c风热两种感冒是以患者的自觉症状为主要参考依据的,风寒者恶寒重c发热轻,风热者病人发热重c恶寒轻,结合舌脉等作出判断的。其它如虚劳病中血虚者也常常出现数脉,但数而无力,当从虚脉论。所以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说:“数为热,而真热未必数,凡虚损之证,月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
再说浮沉脉,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说:“浮虽属表,而凡阴血虚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必见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临床上水肿之患者,虽复感外邪,由于其肢体水肿,其脉多沉,很难见到浮脉,不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