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舌苔黄腻。果真是热证,服用苦寒药当有效。而“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均为中气亏虚之证,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中气下陷,故小便尿糖阳性不消除。清气下陷,则浊阴上逆,故舌苔黄腻,黄为脾土之色,虚则土色外现,非为热证之象也。一诊证的信息是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二诊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医不知气机升降已复,只是脾胃虚弱未复,而忘消渴阴虚燥热之病理,再升则过度,虚火随芪c升c柴而上冲,故唇肿。

    三诊仍守脾胃虚弱病机,健而不升,于四君中加怀山c芡实益脾阴,则虚火自消,此复阴阳失衡之稳态也。

    每一诊都有一证,而每一证都是一个自我稳态失衡是信息,用药之法则就是恢复自我稳态,案中明升降之理最为重要,下陷之气不可升之过度也,以平为度。

    二c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不除,不明虚中有实

    再说一病例,患者男性,40余岁,8月就诊,病1月前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c西药抗炎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转诊中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清涕整日不断,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一诊医辨证为中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中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麦冬等味,3剂而热除。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诊患者的证提示的信息是一个中气亏虚的发热,但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无效这里就要明白补中益气汤系一个用于纯虚证的甘温除热的方剂,该方升之有余,而降浊的力量不足,因此对于上实中虚,痰饮内阻的高热咳嗽患者并不适宜。也就是说用补中益气汤未能很好的把握该方的升降作用,因此不能达到升清降浊的功效,这里的浊指的是痰浊在肺。

    气虚发热,邓铁涛老先生说过:“对于虚实挟杂之证,除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之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其用方不可拘泥于补中益气汤”。故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甘温补其中,陈皮半夏降浊而化痰,用麦冬c桑白皮甘寒泻其火。正合补中益气汤“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之旨,而又无补中益气汤降浊不力的弊端。

    二诊之所以有效,就是能很好把握了证的虚中挟实的信息。守古法而灵活通变其方。

    三肾病综合征,先祛实邪,巧用补中益气汤收功

    这病号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个法官,女性,44岁。患者2001年6月10日就诊,10余日前感到倦怠乏力,1周后出现下肢轻度水肿,在湖南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拟予以强的松治疗。又到湖南医科大学几所附院就诊,都要给予激素治疗。

    因害怕使用激素疗法改变体形,女人爱美呀,现在的女性就是这样,宁可病不好,也不能身材不好,哈哈~

    于是就到我们这儿求中医治疗了,这病人我接手的,当时症见下肢水肿c倦怠乏力,纳差脘痞,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弱。查:bp12070hg,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血浆白蛋白294gl,tg245一ll,tllhdlc169一ll。肾功能正常。辨证为湿热困脾,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10g,佩兰10g,白蔻仁4g,杏仁10g,薏仁30g,厚朴10g,法夏10g,甘草10。服方5剂,黄腻苔退,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