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了方剂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制方的原则,第一,组方是以病证为根据;第二,具体方药的配伍,决定于治法的确立;第三,制方的适宜与否,主要看对药性四气五味的配伍是否恰当。同时该篇首倡君c臣c佐c使的组方原则,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c反佐及制约毒性及峻烈之性的作用;使药具有引经和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君c臣c佐c使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方剂的最佳效果。

    2方剂分类的演变

    方剂数目繁多,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历代医家很重视方剂分类的研究。方剂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书中提出大c小c奇c偶c缓c急c复,这一“七方”分类法。

    “十剂”分类法始于北齐徐之才。徐之才,字士茂。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徐家自徐熙始八世名医,子孙活跃于黄河以南,大江南北,历刘宋c南齐c北魏c北齐,出入宫廷,为王室及显贵诊治,屡获奇效,并为后世留下大批医学著作。徐之才为徐家第六代,对天文学c医学素养很深,著述很多,所创“十剂”对药物及方剂按功用分类很有贡献。所谓十剂,即宣c通c补c泄c轻c重c涩c滑c燥c湿,“宣可去雍,生姜c橘皮之属是也;通可去滞,木通c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人参c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葶苈〔tgli亭历〕c大黄之属是也;轻可去实,麻黄c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磁石c铁粉之属是也;滑可去着,冬葵子c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去脱,牡蛎c龙骨之属是也;燥可去湿,桑白皮c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枯,白石英c紫石英之属是也。”这是方剂最早的功能分类法。其后历代医家又有发展。

    继“十剂”之后,宋代寇宗奭增寒c热二剂,而为“十二剂”。明代缪仲淳又增升c降二剂,而为“十四剂”。张景岳则认为“方宜从简”,提出了补c和c攻c散c寒c热c固c因的“八阵”分类法。

    至清,程钟龄提出汗c吐c下c和c清c温c消c补这一八法统方的分类法。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用补养c发表c涌吐c攻里c表里c和解c理气c理血c祛风c祛寒c清暑c利湿c润燥c泻火c除疾c消导c收涩c杀虫c明目c痈疡c经产“二十一剂”归纳众方。近代多从之而略有出入。

    还有按病症分类的方书,最早的是五十二病方,其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c明代的普济方等都是按病症分类方剂的代表作。

    以上诸种分类法各有所长,但经临床实践,以汪昂的“二十一剂”分类法较为全面,并切合临床实用,为后世所推崇。

    3古代著名方书简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方11家,274卷。据汉书艺文志成书始末,可推知这些方书多为先秦遗作,遗憾的是均早已亡佚。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方书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原无书名,撰者不详,据考约为春秋战国时作品。全书15000余字,记述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现能辨识的医方有280余首,所载病名已涉及到内c外c妇c儿c五官各科,所用剂型,已反映出丸c汤c散c膏各种,方剂组成大多二味药以上。除内服法以外,外治法内容也很丰富,有手术c药敷c药浴c熏蒸c熨c砭c灸c按摩c角法等。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方书当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确立了将理c法c方c药相贯穿的辨证论治原则。由于该书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故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其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而张仲景亦被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