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明很早人们就认识到治病必须利用药物的偏性。后来把药物的各种偏性进行归纳,上升为理论,就称之为“四气”c“五味”。
四气五味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c热c温c凉四种药性。它与病证的寒c热是相对应的。寒性或凉性的药物可以治疗热证,如石膏c黄连c黄芩等;热性或温性的药物可以治疗寒证,如附子c干姜c吴茱萸〔zhuyu朱于〕等。寒凉药具有清热c泻火c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阳c救逆c散寒等作用。热与温c寒与凉仅是程度上的差别。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c甘c酸c苦c咸五种味,淡味附于甘。五味分阴阳,作用也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结合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一般认为味辛的药能散c能行,常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证。如麻黄解表散寒;木香行气;川芎活血等。味甘的药能补c能和c能缓,常用于虚证,或拘急疼痛,如人参c黄芪补气;甘草和中;饴糖c甘草缓急止痛等。淡味的药能渗湿利水,常用于水湿内停证,如薏苡仁c滑石等。味酸的药能收c能涩,常用于虚汗c泄泻证,如五味子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味苦的药清泄c燥湿,常用于热证或湿证,如黄连泻火;苍术燥湿等。味咸的药能软坚,常用于便秘c痞块等,如芒硝软坚泻下;牡蛎软坚散结等。一般来说每一种药物不仅具一味,而是多味相兼,因此每种药物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而已。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归经
金代著名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内经的基础上,深入地阐述了药物的气味厚薄c阴阳,创立了药物升降沉浮学说。他认为药物的升c降c沉c浮与气味的厚与薄c属阴c属阳c入药部位不同及炮制c配伍不同均有关系。一般而言,凡是味辛c甘,性温c热,质地轻,如花c茎c叶入药的药物,其性属阳,大多能升浮,具有升阳c发表c散寒等作用,如苏叶c桂枝之类。相对的味苦c酸c咸,性寒c凉,质地重,如子c实c根及矿物药等,则性质属阴,大多能沉降,下行而向内,具有清热c泻下c渗湿c降逆c潜阳c收敛等作用,如大黄c牡蛎c芍药c磁石之类。再者药物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能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盐水炒则引药下行入肾等等。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临床用药的原则之一,不可不知。
药物的归经学说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其说虽源于内经,但并未解释具体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近乎归经的记载。明确提出归经学说的仍是金代名医张元素,他在珍珠囊c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书中注明了每一味药的归经。他认为药归其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显著。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清肺热;黄柏泻膀胱火;生石膏清胃热等。上述药物性均属寒,皆有清热c泻火作用,但作用于机体的部位各不相同,应用范围自然也不同。临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吻合,才能发挥药到病除的效果。
3七情合和说
七情合和说是指药物的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它源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谓七情是指“相须”c“相使”c“相反”c“相杀”c“相恶”c“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再加“单行”,即不经配伍,单用一味药,总称为七情。相须是指两药功用类似,同用时可明显增强效用;相使是一药为主,余药为辅,同用可提高主药效用;相反即药物合用时产生毒性;倘若一种药制约另一种药的毒性,那么前者对后者是相杀关系,后者受制于前者则是相畏关系;倘若一种药使另一种药减低或丧失原有的功效则为相恶。临证用药时应选用相须c相使者为佳,勿用相反的药物。如果有毒则宜制约,可用相杀c相畏的配伍规律。
4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