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意思是说心在脏腑中至为重要,相当于一国之君。神,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c思维活动。心主神明是说心为精神之所会,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脉为血之府,为血液通行的隧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的作用,故说“心主血脉”。面部血管丰富,最能反映心气的盛衰;面部表情丰富,最能反映情志c精神的变化,故说“其华在面”。心经别络别络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上行于舌,所以心的生理变化,病理变化均能反映在舌体。心脏功能神明c血脉如此重要,所以说“主主宰之义,指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指各脏c腑,各司其职,故以官职比喻。如肺为相傅之官,出治节;肝为将军之官,出谋虑等危。”以上以心为例,说明藏象学说对本脏腑功能的解释。
藏象学说的形成是与古代医家长期的观察c反复的医疗实践,及当时具有的简单的解剖知识分不开的,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过头来指导医疗实践。如人生气c着急c上火眼睛就会发红疼痛,而“怒”的情态变化与肝有关,通过泻肝火的药物治疗后会好转,因而推论出“肝开窍于目”。又如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腹泻,四肢水肿,乏力消瘦,也就总结出“脾主运化”c“胃主受纳”c“脾主升清升提清阳之气,有利于水谷精微为身体所利用”等生理功能。限于古代的解剖学水平,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活着的c运动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c动态的观察。经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与解剖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同,它具有整体观念,同时也是中医和西医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藏象学说不断地充实与提高。一方面是加深了解剖学的新认识;另一方面随着金元c明清时代医学流派的崛起,各个医家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及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金元时期李东垣对脾胃的阐述;明代张景岳对肾阴c肾阳的探讨;李时珍对大脑功能的认识;清代王泰林对肝的研究等,使藏象学说更臻完善。
藏象还以五行归类的认识方法来说明脏c腑与各组织器官及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以木c火c土c金c水为五个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生c克c乘c侮等关系,而各系统分别以肝c心c脾c肺c肾为中心,各有所属。
能了解藏象学说是怎么回事,也就清楚了中医和西医所用的脏器名称有时相同,但二者所指,及其生理功能范围却是根本不相同的,决不能混淆。比如有人眼睛有了问题,中医说“其病在肝”,患者就背上了包袱,自己觉得需要抽血查肝功能情况。其实是不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肝,不同于西医所说的肝。这种误会在今天是太普遍了。
2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源于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初创于春秋末年,盛于战国中后期。西汉初叶,主要宣传道家学说的淮南子1的编撰完成使精气神学说趋于完善。淮南子阐述了形c气c神之间的关系,而且将精气神学说c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熔为一炉,探讨了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和演化过程,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中医学用精c气c神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形c神统一的转化规律。精为人身之本,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c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动着的细微难见的精微物质,如元气c卫气c营气c经络之气等;一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如脾胃之气c心气c膀胱之气等。
神是精与气的外在表现,即表现于外的生命征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诊病时望诊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神。广而言之,不唯望诊,切诊所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