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风险的事业

    人们通常从法律和管理的角度定义“企业”,认为它是“从事生产c流

    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c实行经济

    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1而对企业的本质探讨得很少。企业

    在国际上通称为艰巨的c复杂的c带有风险的事业。其中带有风险是企业真

    正的本质。对付这种风险之所以艰巨,是因为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是无法投

    保从而得到保险的。因此,企业的风险性已成为现代企业家的共识。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随机

    出现对其经济利益损害的种种可能性,这种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要求企业具有

    努力转移和分散风险c使风险最小化的机能。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仅仅是国家这个“大工厂”中的一

    个“小车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由国家计划安排,其特征是:企业国

    家建,厂长国家派,指标国家定,资金国家拨,产品国家包。企业盈利基本

    上全部上交,企业亏损也全由国家承担,这就使企业不能感受到风险的压力,

    常此以往,造成企业发生“性变”,企业领导和员工缺乏风险意识,企业缺

    乏应有的抵御和降低风险的机能。正如1985年10月在日本冲绳召开的国际

    企业管理讨论会上,日本藤一教授所指出那样:“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企

    业,或者说几乎没有企业。”为什么说中国当时还没有企业,或者说几乎没

    有企业呢藤一教授当时所指的极少数可称之为企业的是那些农民企业家所

    办的集体和个体企业,至于当时我国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没有经营

    决策自主权,自然不承担风险,也就不能算作真正的企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风险的逐步转移和分散,这

    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采取专业银行企业化,使银行从过去“救死扶伤,实行

    革命人道主义”去扶持落后企业,转向“嫌贫爱富,雪里不送炭,锦上更添

    花”去支持先进企业;在承包企业中实行从领导干部到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

    开展期货市场,运用套期保值,分散生产者c经营者的市场风险;实行企业

    公司制c股份制改造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风险由国家独

    自承担转变为由众多企业与个人分散承担。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和新体

    制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今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企业负盈不负

    亏的现象,国家还承受着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如在我国全民所有制核算

    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由1985年的3244亿元到1991年猛增到

    36700亿元,增长1031倍,

    1

    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当部分就是用于补贴亏损

    企业,而在亏损企业中,许多属于经营性亏损,根据我国的破产法规定,

    长期经营亏损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理应宣告破产,但几年来真正破产的国有

    企业寥寥无几。如果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市场风险的转移

    和分散,而现状正说明与改革目标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市场经济,经济

    利益主体就必然承受市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