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心悸,健忘等,临床表现不一。
1肝郁气滞:性情多急躁易怒,胸胁胀闷。
2气郁化火:失眠且头晕,头胀,惊悸不安,目赤口苦。
3心肾不交:失眠又兼五心烦热,健忘,耳鸣,梦遗,腰膝酸软等阴亏不足症。
4心脾两虚:失眠,神疲乏力,健忘心悸,头晕目眩。
5心胆气虚:常感心悸胆怯,易惊善恐。
6胃气不和:因宿食内停,脘腹胀病,嗳腐吞酸而不得眠。
7痰湿内阻:胸脘痞闷,头重目眩,痰多呕恶。
8痰火扰心:见于癫狂证,精神亢奋,语无伦次。
9水气凌心:失眠,心悸咳川,水肿。
4c辨舌与脉象
1心脾两虚:舌淡,苔薄,脉细弱。以妇人产后,久病及老年体弱气血不足为多见。
2心胆气虚:舌淡c脉弦细。
3阴亏火旺:舌质红,脉细数。
4宿食内停:舌苔厚腻,脉滑。
5痰火扰心:舌苔厚腻而黄,甚燥裂起刺,脉弦滑而数。
6肝气郁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7水饮内停:舌苔白腻,脉弦紧。
5c辨不寐的其他原因,不寐又常为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如各种原因的疼痛c高烧c咳喘等。应详察细辨。
十八烦躁
自觉胸中发热,心神不宁,谓之烦。手足时时欲动而不宁的,谓之躁。虽然烦与躁并不是一种相同的症状,但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临床多习称为烦躁。
烦躁形成机理,大多数因热而致,且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证候,亦有少数见阴寒者,其所损在肺肾两脏,临床表现亦较复杂。对此类证治裁有一段较好说明,节选如下:“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同时从阴阳属性又对烦与躁的治疗效果作了探讨“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
鉴别要点:烦躁要明辨外感与内伤,根据阴阳盛衰以辨烦躁的不同发病机理。
1c辩烦躁的不同病位
1邪热在表:烦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或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2邪热在半表半里:烦躁,寒热往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脉弦数。
3邪热在里:烦躁,潮热便秘,腹满硬痛,脉弦实有力。
4邪热在上:烦躁,身热不盛,胸脘痞闷,舌红苔微黄,脉数。
2c辩烦躁阴阳盛哀情况
1阴寒烦躁:烦躁,恶寒踡卧,吐利,四肢厥冷,或吐衄。
2阳虚烦躁:身无大热,昼间烦躁,入夜安静,脉沉微,又称“躁烦”
3阴中伏阳烦躁:头痛,身温指末清冷,胸满恶心,脉沉伏。
4阴盛格阳烦躁:不烦而躁,肢体厥冷,手足躁动,但神态安静,脉沉细而疾。
5阴虚烦躁:烦躁不得卧,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又称“虚烦”。
3c辨烦躁内伤原因
1病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胸闷欲吐,虚赢少气。
2痰热内蕴:虚烦不得眠,其人素体肥盛。
3血虚津亏:烦躁,口干渴,入夜燥热尤甚,舌淡红,脉细数无力。
4胃中虚热:烦躁,呕哕,舌嫩红,脉虚数。
5膀胱蓄水: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脉浮。
十九疼痛
疼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多因气机不畅,血脉瘀阻,寒邪凝滞,热邪蕴结,气血不足所致经行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