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肺卫的表现。正邪交争于表,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肺气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或可见于午后热甚,温邪在上焦卫分,故脉浮,两寸独大。

    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则使心阳气内阻,而肢厥;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邪入中焦,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可分为以下两种证型:

    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舌焦,苔黄焦黑,脉沉涩。

    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相表里,同属中焦,五行为土。但胃喜润而恶燥,属阳,故病多从阳而燥化,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

    脾喜燥而恶湿,属阴,故病多从阴而温化,表现为阳虚阴盛,湿热中阻,气机不畅等特点。

    三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全身阴虚内热症状: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温病后期,邪入下焦,重在伤肝肾之阴。温邪伤津,真阴亏损,虚火内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水亏火旺,筋脉失于濡润,故虚风内动,变生诸症。

    二c三焦病证传变

    一传变规律

    1c顺传:温热病邪从上焦证发病,依次为中焦证和下焦证。

    2c逆传:温热病邪发于上焦,不入中焦,直陷心包。

    3c其他传变:

    1病自上焦而愈,不再下传。

    2病自上焦,不经中焦而直入下焦。

    3起病即为中焦太阴病证,或直接为厥阴病证。

    4上焦转入中焦,经入肝肾。

    5两焦互见或三焦弥漫。

    二传变因素

    取决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阴虚体质,正气偏盛,或邪气偏盛,则病多从燥化,为阳明燥化证,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

    阳虚体质,正气不足,邪气偏寒,则病入中焦多寒湿,为太阴湿化证,入下焦,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三传变意义

    1c表示为三个不同病程:上焦证为湿病初期;中焦证为温病极期,下焦证为温病末期。

    2c预示病情轻重,顺传多佳,逆传多属病证较重。

    复习思考题

    1c三焦证候各有何特点病机如何

    2c中焦证为何有燥化和湿化不同

    3c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有何联系

    4c三焦传变规律如何为什么临床有什么意义

    附2辩证的思维与分析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解剖c生理c病理等和临床治疗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说,现代医学非有明确诊断即确定病名不能正确治疗,那么,中医学则是不明辨证即确定证候,就无从施治。因此,辨证犹如轴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枢纽。

    为了能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辨证学,现仅就辨证的思维与分析方法介绍如下。

    一c辨证的一般认识

    辨,是辨别区分;证,是论证确认。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临床四诊所获得的一系列尚未系统的症状c体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加以归纳c分析c总结,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即所谓“证候”或称“证型”。证侯是对临床四诊资料的高度理性概括,因此,具有指导论治也是唯一的的重要意义。

    由于中医学的漫长发展道路,历代医家创建了许多辩证方法。目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