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前一联中的“友于”,正是兄弟的意思,“肺腑”也同样。“一重一掩”指山路的起伏,是种有生命节律的起伏。“鸡虫得失”说到自然界的相生相克,无穷无尽,实在是一场大循环。所以命家人解去鸡缚:“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宋人称诗圣“欲厚生民意思深”,即指此一类作品。清人何绍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将千古做诗人用心之法道尽。凡刻薄吝啬两种人,必不会做诗。非胸中有余地,腕下有余情,着得眼前景物都是古茂和蔼,体量胸中意思全是恺悌慈祥,如何能有好诗做出来。”2正是说出了千古诗人心,一脉仁心在;也说出了中国山水自然诗中“有我之境”的心灵境界。

    「虚怀归物」

    濠梁之乐

    有首很朴素又很优美的汉代乐府民歌,名叫江南。歌云: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也同样唱出了一份缠绵c深心相契之情,但是并没有用“拟人”的手法。歌者似乎已化身为水中的鱼,那鱼儿嬉戏的姿影,洋溢着无限的情意,又出之以一派天籁之声。

    人化身为鱼,这使我们联想起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一天,庄子与朋友惠施在濠梁的一座小桥上散步,水中无数游鱼,悠悠然戏水而来,庄子被这景象所感动,发出欢悦的赞叹。惠施觉得很奇怪,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听来,却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更奇怪:“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也”3

    庄子所代表的道家观物心态,乃是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的心态。这是对儒家观物心态的一种转换。人不仅没有理由把自己的欲念计较之心,投射到自然上去,而且不应该把自然当作人,因为自然绝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人应该放弃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样生活,一样存在。因而,要想真正知道鱼的快乐,只有“变”成一条鱼,像鱼一样悠然而游于水中。惠施不能这样想,惠施坚执着人与鱼的对立,所以不能知道鱼的快乐,不能感受到庄子的心境。

    与儒家比较,庄子被自然的吸引更深了。不仅是以赤子之心观物,而且要“以物观物”,把人的视界,转成自然本身的视界。如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浑沌”开窍的故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开窍就是指人的聪明,把人的聪明强加于自然,自然就“死”了。至乐篇中,说鲁侯养鸟,以祖先庙的规格养鸟,以九韶之乐,太牢之食供奉鸟,结果那只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庄子说这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他人以人的方式对待自然,而庄子是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

    其实从根本上说,庄子与儒家都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都不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以人伐物。但儒家讲的“仁者爱及万物”,主要是一种常人之境,而庄子说的“游于物”,则是一种无挂无碍的至人之境。有此种心境,则可以感应c谛听大自然最深的生命妙乐。可以说,庄子的观物方式,是对“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的某种深层心理学意义的补充。有此一种补充,中国山水诗境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心素已闲

    王维的山水诗,葱茏絪缊,天机流荡,与其说得之于禅学,不如说得之于庄子。受庄学的薰染,表现为抒情上的“非拟人化”,或可称之为“拟物”化。拟物的方式,便是放弃人的自我视界,将自己化为一条鱼棵树块石片云。如王维笔下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芰,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