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去了解c去沟通,他也没那样的精力。你如果是个人才的话,你确实就要勇于推销自己,主动去和领导沟通,让领导来了解你。魏文彬的态度与做法,比那些任人唯亲c拉帮结派的人,已经有了段位上的差别。
据说魏文彬说了这个话之后,就有一批自认为是人才的人凑上去了,通过写信的方式谈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有些人还真的受到了重用。
这使领导选拔人才的渠道得以拓展,但其弊端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这种形式成为一种风气,伤害的可能是更多的人。比如说像苏建华这样的人,干了多少年的实际工作,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是很清楚的,他在有些方面永远也不会和别人去争,拿不下面子也好,觉得不是自己的长项也好,他就等着你来发现。但他自己心里有杆秤,在有的方面甚至会认死理。他觉得自己比某某强,如果因为某某写了一封信,就占了这个位置,那他会觉得完全不搭调,没有公平性可言。
另外一方面,苏建华对魏文彬的感觉又非常好。他承认自己一度因为对台里不满意而工作很不认真,一天到晚在那儿瞎混。谁愿意瞎混呢起码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吧。苏建华偶尔兴致来了也能把工作做得很漂亮,自己感觉还是很有爆发力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湖南台酝酿上星,很多节目都停下来了,都做上星的准备,正好碰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苏建华他们就做奥运会的特别报道,他在那儿挑大梁,肩负着让奥运会特别报道充斥几乎整个时段的任务。苏建华对十几年前的一个情境记忆犹新,他在新闻部二楼碰到了魏文彬,魏文彬说:“小苏啊,你是不是最近到哪儿培训学习了一下”苏建华说:“没有啊。”魏文彬说:“和以前不一样了啊。”魏文彬很亲切的几句话,让苏建华很感动,就觉得他很有魅力。
这也让我看到了苏建华性情和质朴的一面,我认定他是那种心地善良c易于被人感动c可以当朋友交往的人。我相信很多怀才不遇的朋友,都有过这种被领导感动的经历,他们是多么可爱c又多么容易被领导忽略的一类人呀。
这并不意味着苏建华看问题会一味的感性,相反,他会很理性地就事论事。他给我介绍说,在西方的企业里面也有这种意见箱,直接跟总经理或者老板沟通,这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鼓励的。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选择。基本上一封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就太不靠谱了。因为在选拔人或提拔人的过程中,是要用数据说话的,即便是在电视或者艺术创作很难量化的领域,都要想办法尽量量化。只有量化才能公正。也就是说,相对于那种任人唯亲c拉帮结派,信文化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来讲,应该还是要有更科学c更公平c更透明的程序,这样,对于后来的竞争者来说,才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和苏建华的谈话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湖南广电不重视人才吗
肯定不能这么说。
他们有一整套相对科学c易于操作的人才选拔机制吗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我宁愿这样想,正因为它太需要人才c太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它的领导层产生了一种求贤若渴的无意识集体焦虑。
除了我们前面说的a类人才干b类或c类的活不匹配外,中国很多单位或企业的人才观,其实是有很浓厚的传统文化中人治或江湖义气的色彩的,可以把其看成是它们的一种变相延伸。
比如说,中国的单位或企业长期以来都是用能人来实施管理与控制的,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太重视人才,组织的正常运行完全由人来完成,不像西方社会或世界级公司,更注重制度和流程管理。在中国企业,对人的依赖容易产生如果不是必然产生的话诸侯经济。这种掌控方式在短期内非常有效,大家团结在某一个人的周围,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