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体“绥拉比翁的兄弟们”serapi一nsbru-der〔11〕。
这一派的出现,表面上是始于二一年二月一日,在列宁格拉“艺术府”里的第一回集会的,加盟者大抵是年青的文人,那立场是在一切立场的否定。淑雪兼珂说过:“从党人的观点看起来,我是没有宗旨的人物。这不很好么自己说起自己来,则我既不是者,也不是社会革命党员,也不是帝制主义者。我只是一个俄国人,而且对于政治,是没有操持的。大概和我最相近的,是布尔塞维克,和他们一同布尔塞维克化,我是赞成的。但我爱农民的俄国。”〔12〕这就很明白的说出了他们的立场。
但在那时,这一个文学团体的出现,却确是一种惊异,不久就几乎席卷了全国的文坛。在苏联中,这样的非苏维埃的文学的勃兴,是很足以令人奇怪的。然而理由很简单:当时的革命者,正忙于实行,惟有这些青年文人发表了较为优秀的作品者其一;他们虽非革命者,而身历了铁和火的试练,所以凡所描写的恐怖和战栗,兴奋和感激,易得读者的共鸣者其二;其三,则当时指挥文学界的瓦浪斯基〔13〕,是很给他们支持的。讬罗茨基也是支持者之一,称之为“同路人”。同路人者,谓因革命中所含有的英雄主义而接受革命,一同前行,但并无彻底为革命而斗争,虽死不惜的信念,仅是一时同道的伴侣罢了。这名称,由那时一直使用到现在。
然而,单说是“爱文学”而没有明确的观念形态的徽帜的“绥拉比翁的兄弟们”,也终于逐渐失掉了作为团体的存在的意义,始于涣散,继以消亡,后来就和别的同路人们一样,各各由他个人的才力,受着文学上的评价了。
在四五年以前,中国又曾盛大的绍介了苏联文学,然而就是这同路人的作品居多。这也是无足异的。一者,此种文学的兴起较为在先,颇为西欧及日本所赏赞和介绍,给中国也得了不少转译的机缘;二者,恐怕也还是这种没有立场的立场,反而易得介绍者的赏识之故了,虽然他自以为是“革命文学者”。
我向来是想介绍东欧文学的一个人,也曾译过几篇同路人作品,现在就合了十个人的短篇为一集,其中的三篇,是别人的翻译,我相信为很可靠的。可惜的是限于篇幅,不能将有名的作家全都收罗在内,使这本书较为完善,但我相信曹靖华君的烟袋和四十一〔14〕,是可以补这缺陷的。
至于各个作者的略传,和各篇作品的翻译或重译的来源,都写在卷末的后记里,读者倘有兴致,自去翻检就是了。一九三二年九月九日,鲁迅记于上海。
bb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一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竖琴。
竖琴,鲁迅翻译和编辑的苏联短篇小说集,共收十篇:a扎醚嵌抖纯摺贰3a缪┘骁妗独虾淖印罚ㄈ崾耄3藺伦支在沙漠上cka斐定果树园caa雅各武莱夫穷苦的人们cva理丁妒佟贰3臕左祝黎亚克与人性cba拉甫列涅夫星花曹靖华译cva英倍尔拉拉的利益cva凯泰耶夫“物事”柔石译。〔2〕尼古拉斯二世yt一kfi\a,18681918通译尼古拉二世,俄国最后的一个皇帝,一四年即位,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被捕,十月革命后被枪决。
〔3〕陀思妥夫斯基ianaekskglt\,18211881通译退雇滓蛩够砉骷遥著有中长篇小说穷人c被侮辱与被损害的c罪与罚等。都介涅夫fauaz一gjgl,18181883,通译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猎人笔记c罗亭c父与子等。
〔4〕文学研究会参看本卷第305页注〔20〕。〔5〕创造社参看本卷第7页注〔5〕。它初期的文学倾向是浪漫主义,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但也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强调“艺术家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