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思维参予的成份,可因人而异,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各自带着不同气质c个性和生活经历c文化教养去感受c体会和理解同一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阶级对立时期,审美不仅有时代差异c民族差异,而且有阶级差异。
用文学艺术形象来体现作品的寓意,确是“可喻”
与“不可喻”的辩证统一。这与刘勰所说“兴”的意义“明而未融”
2,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陈廷焯过分强调纯粹用“比兴”
,绝对排斥“直言”的主张,毕毕竟有较大的片面性,容
1白雨斋词话卷二,第28页。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362
6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易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钟嵘诗品所说的“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1,就是批评这种倾向的。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页。
36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3
第十二章 陈 衍
陈衍18561937年
,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举人,任学部主事。曾为张之洞幕客。
辛亥革命后所作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的主要评论著作。另有石遗室诗集c文集。辑有近代诗钞c辽诗纪事c金诗纪事c元诗纪事等。还有诗学概要手稿一扎,未作整理刊载过。
“同光体”
,是带有浓厚复古气味的一种诗风,流行于封建官僚和后来的遗老遗少之间。陈衍的诗作和诗话,就所标榜“同光体”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东西。他关于古典诗歌理论中的美学思想,却不容一笔抹杀。这是他一生辛勤研究的成果,内容相当丰富,虽然脱不掉旧窠臼,但也吸收c利用了西方美学的新理论c新观点,糟粕自然不少,却也有精华之处。我们从研究他的诗论开始,可以进一步去探讨他的美学思想和他所处的社会。总之,陈衍和近代许多有成就的学人一样,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去研究他,作出恰当的评价。
第一节 诗的特质在于形象思维
陈衍在诗学概要的“总论”部分,一开始就提出关于诗的形象思维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他提出三点看法:
364
8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一与文相比较,诗不能“直言”。
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舜典而莫先于虞书“诗言志”一语。则无志不足为诗也,必矣。志者,自己之志,则其言必自己之言,而非公共之言矣。然直言曰言,诗又非直言已也。故虞书
[书]又继言之曰:“歌永言”。
诗序所谓言之不足,又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又嗟叹之也1。
这一整段话的立论根据为“诗言志”。
就较早的文献资料来看,“诗言志”的说法一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一见于尚书。尧典。。前者记述赵孟同子展等七人赋诗的情况和经过,提出了“诗以言志”的说法。
后者记舜的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这虽然不一定就是舜说过的话,但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普遍继承了这个观点,如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
,苛子。儒效篇:“诗言是其志也”。当然也包括陈衍所说的说文解字c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