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谭嗣同,竭力把他们离经叛道的观点裹在一身古色古香的儒服中。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还糅杂了不少佛教和基督教的词语,使得他们的理论更加色彩斑烂。这种理论形式固然比较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但明显地反映了对旧秩序的宽容与屈服,反过来也就必然要损害理论内容本身。
他们有理论上常常欲言又止,支吾搪塞,甚至自相矛盾,一
1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一。
206
0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章炳麟关于人性的学说,是康有为以来“人的解放”思想的继续和发展。然而,它又并非直接师承康有为,或仿效谭嗣同c梁启超;恰好相反,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正是在对这些先行者的理论批判或扬弃中逐步形成的,章炳麟先后撰写了菌说c四惑论c辨性等文。这些文章,努力将人的价值重新估定c人的本性转化同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结合起来,将人的解放同近代民族的形成结合起来,使得他关于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学说,充满了时代精神。
尽管康有为以后的谭嗣同c梁启超c章炳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为“人的解放”而呐喊的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但,他们所考察的人,主要是人类的个体,或个体的人,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几乎完全没有触及,也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将人性的改造和发展确立在可靠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自然只能是空想。
第二节 以“元气”为基础的诗论
康有为在诗集自序中指出:
夫有元气,则蒸而为热,轧而成响,磨而生光,合沓变化而成山川,跌裂而为火山流金,汇聚而为大海迴波,坱轧有芒,大块文章,岂故为之哉亦不得已也1。
1康有为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07页。
20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1
这就是说,世界的本源在于“元气”
,由于元气的变化c运动,“蒸而为热,轧而成响,磨而生光”
,世界上的光c响c热,均来自于元气。如果元气发生复杂的变化,就形成山川,“跌裂而为火山流金,汇聚而为大海迴波,坱轧有芒,大块文章”。
自然山水的美景火山流金,大海迴波,也是来自元气的复杂的变化和运动。
“元气”是中国哲学史上早就出现的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唯物主义思想家那里,它是属于物质性的实体,而一些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看作是精神性的实体。因此,在“元气”
这个哲学范畴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的斗争。
康有为的“元气”是属于后者,而不是前者。他认为,“元即气也。”
1“元”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不同,它是不可见不可论的抽象本体2。这个不可捉摸的神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在大同书中说:
夫浩浩元气,造起天地。天者一物之魂质也,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全神分神,惟元惟人3。
这里他说得相当明白,“浩浩元气”即是“全神”。接着他对
1康先生口述抄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
2春秋董氏学卷六上:“天下之物,无不具阴阳者”
,而“元与太极c太一,不可得而见也,其可见可论者,必为二矣。故言阴阳,而不言太极”。
3大同书,第3页。
208
2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神”还进一步加以具体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