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能c逸c妙四品而已1。
刘熙载在这里就艺术形象的生动c变化,认为:书不如画。
但是,用“神c能c逸c妙四品”来衡量的话,诗画又有相同之处。因为“神c能c逸c妙四品”出于画学;朱景玄c黄休复c宋徽宗均主张这四品,但排列次第大同小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也以此四品衡量了碑帖名作2,刘熙载道出书画同品,无非强调书画家的胸次c品性而已。
当然,书画的“形异”
,这是艺术形象的生动c变化方面的差异,并不是书画二者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毫无共同之处。刘熙载论述这个问题时还是比较辩证的。他指出: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3。
书宜平正,不宜敧侧。古人或偏以敧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
,岂也执一石一木论之4。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熙载以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看待书画相通,抓住了艺术的审美规律:
1同上,第168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2,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丙辰季夏月
印行。
3艺概,第165页。
4同上,第166页。
174
8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之于书,但尚法度与豪放,而无新意妙理,末矣1。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固然有它独自存在的特点和价值,但是,既然同为文学艺术,总会在某一方面c某一问题上有相通c相近,乃至相同之处。认识活动的宏观与微观互相依赖,理解某一门文学艺术也意味着对其他门类文学艺术的理解。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是错误的,可是没有树木哪里还有什么森林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文学艺术的个性,而且也要掌握各门文学艺术的共性。
第二节 关于美c美感和美的范畴的哲理思考首先,刘熙载感到美与之间关系密切。他说: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
诗序言“发乎情”
,文赋言:“诗缘情”
,所贯于情者,为得其正也。
忠臣孝子c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倚声一事,其小焉者也2。
文艺是主情的。情,又是文艺构思和传达的根本所在。
“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3。而情又有正邪之分。划分的标志
1同上,第170页。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3同上,第36页。
17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1
在于“无欲”和“有欲”。因为“无欲”
,情正:“有欲”
,则情邪。所以,他说“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
,为“流俗误”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文艺美的情感愉悦和享受,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
画饼不能充饥,文艺玩味形象,体验思想,美化心灵。要想在文艺创造的欣赏中,取得“粗陋的实践”的感官满足,已不是美的情感愉悦和享受了。
君子之文无欲,小人之文多欲。多欲者美胜信,无欲者信胜美1。
这里的“美”是在同“信”相对等的地位上讲的。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