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作为文的形式。

    “信”作为文的内容。

    如果把这里的“美”

    ,作为审美意义上的“美”

    ,岂不在“无欲”之上,又加上“有欲”

    ,造成自相矛盾,更为费解。其实,刘熙载在艺概中出现的“美”

    ,大多是指形式美,如说“美言不信”

    2。只有它在与爱相关,与丑对举时,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熙载说过:

    灵和殿前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起敬。

    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3。

    按照西方美学家博克观点,“美就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

    1同上,第45页。

    2同上,第97页。

    3艺概,第168页。

    176

    06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情感的某种品质“

    ,“美大半是借助于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

    1他指出,美造成的具体形象是爱,这爱与普遍并不一样,爱与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美在人们的心理引起的感觉并不是一种强烈的想占有的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单纯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爱的关系。

    看到就使人们喜欢,但人们并不想去占有;若想占有,就是,就是不美。刘熙载说的“爱”与“敬”

    ,就是美与崇高造成的各自具体形象。美没有外在目的“不求人爱”

    ;艺术家要能够有这样的超脱。

    “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由此可见,作为“令人生爱”也好,或作为“不求人爱”也好,意义不竟相同,而与“欲”的问题又是相通的。

    后来的王国维提出“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作为文艺的特性2,也是顺着这么一条思路的。

    其次,美有多样性,他认为:

    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不复相掩也3。

    这就是说,醇厚是一种美;清劲,也是一种美。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在艺概的不少论述中,都作了不同美的对比。如,“沉郁和坚明”

    c“雄奇与醇厚”

    c“硬直与柔婉”

    ,等等。他还说:

    1博克:哲学探讨,第91页c第112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46页。

    3同上,第67页。

    1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1

    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1。

    由此可以联系本节上引的“灵和殿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起敬”

    ,是说美的印象和崇高的印象的并列,也是允许“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

    ,不能强论得失,大放偏辞。同样,“苍”

    “雄”接近于崇高,“秀”接近于优美。这三者也可并列观赏;不过,要加上一个“深”字。否则,“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

    2这实际上讲美感和崇高感的深化c复杂化c细致化的问题,很有见地。

    由于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刘熙载就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的看法一样,认为人们可以近情而择美:

    尚礼法者好左氏,尚天机者好庄子,尚性情者好离骚,尚智计者好国策,尚意气者好史记。好各因人,书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损焉3。

    当然,康有为与刘熙载也有不同之处。一就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