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迹皆未寻。

    昔人能久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他年诗集如香山,供养衡云最深里1。

    其实,魏源的嗜好构成“十诗九山水”

    ,不只是数量的问题,还有不同质的规定性,那就是魏源比较自觉总结他游山经验,时而在诗作中有所流露,带来一定的新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游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绝唱。然而,魏源依据自身的旅游经验,从另一角度描写,有这么两句:

    1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5756页。

    70

    4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见庐山面目尽,只缘身不造山顶1。

    欲识庐山真面目,看山端合在山中2。

    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中,是件十分有趣的对比和联想。

    但这两句诗涉及身游c目游的问题。对此,魏源在西湖夜游吟中作了讨论,并感到目游比身游要好,要自由得多:

    从来山水空濛妙,身入不如目入窍。

    目能入兮常有余,身能到兮山无奥3。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山水“空濛”的特点,发挥人的想象余地。中国山水画,大笔写意,疏朗开阔,就含有“目能入兮常有余”的审美特征。魏源把二者相互沟通,用目游畅发身游不能到达的境界。这有它的可贵之处。

    作为审美对象山水,要游玩其间,又不能不讲究游术。

    这是由于把山水作为玩物审美,就在游山乐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游山学”的问题。魏源直接了当地指出:

    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4。

    人如何游呢他写了游山吟c后游山吟等,总结自己游历的经验,主张游山要游峡c游谷,不要游洞。

    观山必观峡,左右万峰倚5。

    1同上,第700页。

    2同上,第831页。

    3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18页。

    4魏源集,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622页。

    5同上,第721页。

    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

    峡内方疑天地止,出峡又看天地起1。

    这说明游山同游峡的关系,享有观赏的乐趣。

    游山除游峡外,还要注意游谷。他认为:

    世上游人不游谷,何异升堂遗奥曲。

    奥曲全在两山间,登高一览何由足。

    四岳妙在峡中溪。

    嵩c衡到已少,岱谷更罕窥。

    华山西谷水簾下,亘古屐齿谁知之。

    开先c石梁三叠谷,庐瀑止涉其籓篱。

    始知桃源别天地,只在目前人不识4。

    这一段主要说谷,也说了峡。游山必须游峡游谷。峡谷,如桃花源那样,不一定被人认识。一般游人往往满足于登高一览,浅尝辄止。事实上,注重游峡游谷的奥妙是不少的。他举了五岳之中的泰山c嵩山c衡山c华山之峡谷,都是很出名的例子。

    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游览,这是不谙游术的结果。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量写了游峡游谷的大好风光。如华山西谷c岱麓诸谷诗c嵩麓诸谷诗c太行诸谷c出峡词c四明山中峡诗c黄山诸谷c子午谷行等,实践了他的美学理论的主张。

    魏源主张游峡游谷,不主张游洞。他是这样说的:

    平生好游山,独不好游洞,

    1同上,第687页。

    72

    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