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堵塞准则漏洞的主要手段,充分贯彻了中央提出的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准则整个制定过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始终保持公开透明,征求意见规模之大c范围之广c领域之宽为我国会计标准制定史上少见。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重视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的意见;二是寻求咨询专家的技术支持;三是集中研修,重点突破;四是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五是注重财政部内c外协调。在财政部内部,会计司与企业司c税政司c金融司等有关司局做了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形成共识;在财政部外部,虚心听取了审计署c国资委c证监会c银监会c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的意见。通过广泛沟通,实现了会计政策与企业c金融c财政c税收c证券等政策的协调统一。
四是调研测试,心中有数。在整个会计准则的起草c修改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精心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c大中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就准则的需求c应用等问题进行调查摸底,就每项准则规范的重点c难点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与此同时,还专门选择了50多家企业,在准则发布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既掌握了会计准则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了解了会计准则应用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切实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准则内容的针对性和准则应用的可操作性。
五是协调“两则”,相互校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同步的,发布实施也是同步的。其中,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确认c计量和报告行为,审计准则规范财务报表审计和鉴证行为,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会计c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相互交叉的内容,双方准则制定人员都及时研究,协调一致,相互参照,相互支持,保证了准则内容的一致性c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两大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
五c会计准则体系有哪些创新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c指导思想c体系设计c内容安排c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整个体系逻辑严密c首尾一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诸多重要创新。
一是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c产权经济,也是信息经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动c促进资源有效配置c保护产权的重要基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降低资金成本,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健康c有序发展。
二是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c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多年来,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利润也成为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c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反映的毕竟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会计准则的制定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容易为一些企业留下追逐短期利益和操纵利润的空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不高估资产价值;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要求企业不能继续使用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从而促使企业着眼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