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合作的自愿性,需要积极且不断地研究新情况c解决新问题c创建新机制,努力追求符合国际效率c公平c主权和全球多样性发展要求的建设机制。

    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趋同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它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c以及各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之间c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同各区域会计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世界多样性特点下的国际化趋同互动是一种客观规律。遵循它,就能更好前进。否则,就会影响效率或效果。

    基于上述理念和认识,我们妥善处理中国特色和国际趋同的关系问题。具体的措施包括:

    第一,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只要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规定不冲突,同时又能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均在中国会计准则中体现;而对于那些通常只在发达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有效运用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采取了“适度引入”的做法,比如对投资性房地产偏重于成本计量而非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第二,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不太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和监管环境的规定,中国会计准则采用了“暂不趋同”的做法。比如,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又比如,不将同为国有企业但没有投资关系的不同企业认定为是关联方。特别是后一点,根据互动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考我们的做法,拟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进行修改,相关征求意见稿已发布。

    第三,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c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的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我们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处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下,不仅实现不了其制定初衷,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c政府监督部门的认可。

    第四,会计准则的行文和框架结构遵从中国法律法规的习惯,采取“章节”c“条款”式,而不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采用的“引言”c“目标”c“主要内容”c“披露”等方式;同时,在条文表达上,尽可能中国化c规范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和操作,促进实现有效趋同。

    四c如何制定出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c社会影响面广泛的系统工程,是夯实企业发展基础c规范游戏规则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高质量,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们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专门课题起步。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的提纯,是会计理论的延伸,对会计准则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效用。因此,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首先从准则课题研究起步。我们聘请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部分咨询专家,分别主持了数十项针对性极强的会计准则研究课题,所有准则起草人员全部参与其中。这些课题于2005年陆续完成c结项,课题报告普遍质量较高,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兼顾中外,论述透彻,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为后来全面铺开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较为扎实理论基础c政策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是研究报告破题。各项会计准则立项后,我们要求每个准则项目负责人首先撰写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中把与该准则有关的内容说透c问题摆明c思路理清,把国际准则c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准则c中国当前的实务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研究透,然后再着手起草准则。撰写研究报告是每项准则起草的,是准则制定的必经程序。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报告的起草,对于把握准则重点,提高制定效率发挥了基础作用。

    三是征求意见,广开言路。在准则起草过程中,我们敞开言路,鼓励争鸣,兼容并蓄,集思广益,成为保证准则质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