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之间的合理选择都是前者,因为赌徒付给庄家的预付赌金是一个有限的数字,以一个有限大的付出博得一个无穷大的收益,当然是合算的。但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第126节:第十一篇悖论困惑:思维的两难境地
肯定不是,要真是这样的话,开设这种赌局的庄家应该早就破产了。这个游戏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悖论。实际对局中,根据概率,赌徒想通过一长串的连续掷出正面来赢得一大笔钱的可能性是极为渺茫的,而失去预付赌金的可能性却是极高的。因此,在庄家提出的预付赌金的数额较高的情况下,赌徒选择参加赌博是不明智的c不合理的。假设庄家提出的预付赌金为20元,那么赌徒损失18元的可能性为12因为据上所述获得2元奖金的概率是12,损失16元的可能性为34,损失12元的可能性为78损失4元的可能性为1516,而真正赢钱的可能性只有116。圣彼得堡悖论对于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揭示了人们思维系统自身的矛盾性和不完善性,劝诫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高度重视决策理论的研究跟实践的关系,建立起理论模型既源于实践又不同于实践的观念,而不要被理论模型蒙蔽了眼睛。二是许多悖论问题可以归为数学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思维科学和哲学问题,我们要多角度对其进行考虑。贝努利通过对圣彼得堡悖论的分析指出,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参加赌博的结果对于参与者的价值并非是获得最大期望金额值赌博结果的金钱值,而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参与者对某一结果的主观向往度,即参与者对它的心理价值。人们不能保证作出的任何一次决策都是理性的,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因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不是取决于客观的决策结果本身,而是依据决策结果与自己对此的心理期望的差距。换言之,就是人们在作出决策时,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采取何种决策。四c将小窟窿捅成大窟窿我们说过,悖论一般只存在于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中,现实生活中不大会出现。但是有些社会现象还是很有悖论色彩的。比如在经济学理论中,一方面声名狼藉,另一方面却又常常被人运用,破窗理论就是其中之一。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偷车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地停放在中产阶级居住的帕罗阿尔托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街区,并将其摘掉车牌c打开顶棚。结果,这辆车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那一辆汽车过了一个星期还安然无恙,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完好无损汽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数小时车就不见了。
第127节:第十一篇悖论困惑:思维的两难境地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于1982年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或称为破窗效应。威尔逊和凯琳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一扇窗户上的玻璃,而破窗未得到及时维修,那么这扇未修的破窗就给人心理上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个无人关心c无人管理c没有秩序的地方,我们可以去打碎更多的玻璃,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久而久之,这种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座大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规犯罪行为就会不断滋生和蔓延。威尔逊和凯琳还提出,类似公共场所内乱涂乱画c秩序混乱等较小的问题,都会和破窗现象一样,容易引起更严重的犯罪。偷车试验以及破窗理论为我们揭示的重要思想有二:一是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可能只源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事件,重视细枝末节问题的处理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