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成系列性短文,或穿插编在课文单元的前后,或作训附录集中编排在每册课本之后,供选择使用”李杏保c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p15,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这种在语文学科内部进行的探索,也反映在其它学科内部之间,更反映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重组与分离。二十世纪的课程改革,其实是与其它教育改革相配套的。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一方面教育要扩大规模,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须面对个体,这种双重困惑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必须加以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发展的。二十世纪初期以前,“课堂更多是处在讲授c记诵,形式主义的氛围之中,教师约束和极少自发性表现的学生遵从,已成为讽刺民主的陈规旧俗。”见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p8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与杜威的其它教育思想20世纪的巨大影响一样,,杜威的课程设置思想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20世纪初期至当代的全部课程发展,比如克伯屈的“教学设计法”被另一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是杜威问题教学法的“改造”或“变种”。但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遥相呼应的是德国奥托的“合科教学”的课程改革,抨击传统教学中灌输教材的方式,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而采用自由讨论课题的方式,接着又有塞茨融科学与人文c知识与人格为一体的教学“转轨”说,都对20世纪包括我国民国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五十年代,我们学苏式教育时,也将其课程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不加改造地承袭过来。课程设置中只有必修课而无选修课,自然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直至1981年才在六年制重点中学的高二c高三,每周各增设四小时的选修课。但其中一种分科性选修,即分文理科各有侧重,分科性选修其实就是为了围绕高考指挥棒的文理分科,助长了升学率压倒一切的评价标准。
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旧有课程的积弊也日益制约教育改革的发展,比如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几乎上都是为了升学服务,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将来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具体表现为重理论c轻应用,重解题c轻动手,重分数c轻创造等;其次中小学课程缺少综合性和弹性,门类多,课时多,加以教材编写难度偏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减负,不只是降低教材内容的难度,还要改革旧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那么要改革课程设置,根据上海市课程改革的经验,就必须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其一: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其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素质的关系。其三:整体提高水平和局部降低难度的关系。其四: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其五:课程改革与教育整体改革的关系,要各方面全面改革参见金一鸣著教育原理p291292,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但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由于受制于整体教育改革的不力,除了小部分地区的少数学校,在上级试点下,作为课题研究项目,有所革新外,其它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学校,仍就按兵不动,处于对旧有课程设置的依赖之中。同时,因为旧有的课程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而应试教育中的许多部分已成百足之虫,不易改革,因此大部分学校处于观望之中,加之有升学率和高考这一强有力的指挥棒,因此课程改革也就只好处于改与不改革的悬而未决的状态。面对课程改革这种棘手的境况,我们认为教育学者金一鸣在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是有实质性内容而又有可操性,特将他所提出的七点意见转述如下:其一,对旧有的课程首先是要采取批判的态度,指陈其不合理不合时宜的地方;其二,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就必须将其制约它因素加以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其三,课程必须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