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度”的向前发展亦有不小的推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受“母制度”的熏染和制约,则是不言而喻的。科举考试制度与我国此前的征辟c选举制度相比,无疑向着社会公正的方向,打击世袭制度迈进了一步。但由于科举制度诞生封建社会这个“母制度”下,与现代自由民主的社会相比,其弊端是先天注定的,尽管我们不能苛求于历史,而且历史自有其发展的印迹,这种印迹里面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的东西,但我们依据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来评骘它,自然不同于古人的评判,因为我们并没有想以纯客观的姿态来判断历史。科举考试制度首先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出发的,科举考试才兴起不久,唐太宗李世民就透露了这个秘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样的目类同于今日“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必然先为制度所用,而非发展人之个性,尽展人的才华,自然也就不是为了求真而学习。考试流于一种选拔的形式,而非要寻找真才实学之人,作为一种封官进爵的“敲门砖”,使天下读书人专于一途,好笼络人心,不务不利于统治者的异端之举。制度就好比一只铁桶,将民众围得严严实实的,但有一个小孔可供你透气,如你能通过这小孔,有像孙悟空一样的分身术即擅长于写八股时文,可称朕意,那么或许你有更大的一个孔可供你出气,无疑你的特质活动及地位,乃至精神生活都会比原来有所改善,但并不会使你获得真正的自由,绝不会有助于表达你的自由思想,否则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加以剪除。诚如清代大臣鄂尔泰所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满清稗史第三七节

    “牢笼志士,驱策英才”真是一语道破科举制度的天机,是李世民“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思想的绝妙阐释。而这“天才”正是与现代民主教育制度背道而驰的,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是这样“天机”的实质性延伸而已。没有考试制度不可怕的,就像法国前总统蓬皮杜所说,废除考试或任意定个考试标准,绝决是一国的灾难。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改革即是如此。但拥有骨子里不好的考试制度,久而不思改变,则更可怕。因为废除考试制度或任意定个考试标准的弊端容易被稍有点知识的人们看破,故尔遭人指陈,但骨子里不好的考试制度,其表面可以用公正来惑人,实则流于形式,不便求真问学,而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毛病极大。真所谓宰人思想,伤人元气,莫甚乎此。在科举制度的早期,即有明眼人已经看到,考试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唐朝洋州刺史赵匡在选举议里批评了科举制度的十一种弊病,其中有一条就是“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转引自王道成著科举史话p131,中华书局1988年6月第一版,而我们现今被指陈甚多的中学语文考试及语文高考的语文试题,又能免遭“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批判吗比如有的语文试题的标准答案为追求判别标准的单一,便于判题时节约时间,就呆板以只给出一种让人啼皆非的答案。诗人邹静之曾撰文谈及他女儿的语文考试卷子的荒唐:

    有两条错误是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刻划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我仔细看了,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c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真可怕,语文什么时候变得比数学还要精确了。中国语言之丰富,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就会有一个答案呢。邹静之女儿的作业,见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

    邹静之可能忽略了,中国的教育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此种“真可怕”其实古已有之。八股文中的截搭题,经常出的是四书五经中的上一段的尾句,下一段的首句,来让人写文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