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教育文化思相的核心。万世师表的教育思想尚有许多不堪,何况后世哪许多拾其牙慧的穿凿附会之徒。孔子的教育思想固然有许多非常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中,坚持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c启发诱导c能近取譬c循序渐进c叩其两端等;关于学的方法则坚持学思结合c学行结合c广闻博见c立志有恒c乐知好学c时习与温故等,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参见熊明安主编中国教学思想史p917,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育目的上来看,其对后世教育甚至包括中国当今的教育,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而且从主从关系来看,尽管教学方法和原则c学的方法等也很重要,但都只不过是学习教学内容c完成教育目标的手段。如果我们将教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看得更深一点,甚至可以说,如果只有相对较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的原则,而教学内容尤其是教育目的观很有问题,其结果更多的时候显示出的是南辕北辙。同时,也正是中国的教育老是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拓展,尤其是在当今国际教育交流渐多,他国教育的飞速进步,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时,可观照出当今中国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弊端的因循则效。不妨说,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认真清理,是改革当今中国教育,使其较快地与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思想接轨,有着非常有益的价值。
孔子在教学内容中,将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不甚得体的位置,这种强调适足以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真正追求。一方面它可能使人们和国家观念中,将道德和伦理作为统帅一切的根本,把道德的作用无限夸大,另一方面,它影响到后世法律教育和思想的贫弱,尽管注定法律
教育与贫弱的,最终是主义制度本身,但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无疑助长了这种缺陷。他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阳货,下引论语诸篇则只标篇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迫切要求弟子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先获知一些不可逾越的规矩,守那种禁锢人的礼节,变成了第一位的。这反映了学生在尚未大规模地获取知识以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被限制了相应的创造性,这然体现了农业文明下,教育本身的层层相因,承袭蹈矩,但又何尝不是统治者在不考虑他人利益情况下的单方面强制性要求,甚至是无理而酷烈的要求呢尽管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子以四教:文c行c忠c信。”但我们也一望便知,这四方面的教学内容,严重而狭窄地聚集为道德教育,其教学科目为礼c乐c射c御c书c数,而且亲自删定诗c书c礼c乐c易c春秋作为教材,而更为注重的却是对所谓“礼”的维护,而问题还在于他维护的“礼”是他农业文明和宗法社会心态下,向后看,崇古抑今的结果。自然,对社会就不可能有一种积极而理性的未来性展望,并采取一种有益的开放态度。
孔子出身于已趋没落的礼乐家庭,自己所受的教育多在礼乐c礼器c礼容诸方面,他以周朝的“六德六行六艺”的嫡传之人自居,因此他看彼时现实社会诸问题,采取是后视的角度,自然就会形成社会改进的阻力。因此崇古抑今,为后来诸朝代及其皇权立法,成了他十
分明显的思想。同时也就不难获知后世,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到唐代给其立文庙,尊为至圣先师,而他的许多高弟也一律得以配享祭祀之荣,直至数二千年而不衰。当然,你可以说,后世统治者给他立庙配享,拿来规范读书人的行为,甚至作为考试的定
则,并不是孔子本身的过错。这话固然对,但似乎正好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c教学内容c教学目的中为统治者利用的成分甚多,才有可能成为整个正统社会牢笼蕃蓠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也可以为其开脱,因为他处在之世,不能脱离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