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色星期一”。4点刚过,华尔街上一片沸腾,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持话筒的记者拦住一个个过路人群作现场采访。采访什么呢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历史上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其实索尼公司购买哥伦比亚公司的谈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开始了,并由索尼公司驻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迈凯尔舒尔霍夫出任谈判代表。

    哥伦比亚公司是好莱坞著名的制片厂,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乐公司所拥有。由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几年生意欠佳。几次改换经营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尔失败后,可口可乐公司对电影业失去了兴趣。1989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伦比亚公司却好像被幸运的女神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实现多种经营,把开拓娱乐产业的市场作为其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研制用于索尼公司生产的电视机c录像机c录音机的软件。作为试点,1986年花了2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bs唱片世界从1998年开始,索尼公司探讨收买美国电影c电视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公司的困难处境,很快使它变成了索尼公司的猎物。

    #1

    舒尔霍夫受此重任后,迅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经理维克多考夫曼见了面。舒尔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说,如果你们不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全部股份报个价,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同意的。舒尔霍急于做成这笔生意,开始与哥伦比亚公司的金融顾问阿伦进行接触。经过讨价还价,舒尔霍夫给哥伦比亚公司开了34亿美元的高价,为双方成交铺平了道路。

    虽说索尼公司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额的资金仍将会带来难以克服的问题。更何况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试牛刀,但对经营电影业却是一窍不通。不过正好日本五家大银行三井c东京c富士c三菱和兴业银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亿美元的贷款,使得哥伦比亚公司成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伦比亚公司举行第二次董事会,正式决定把公司出卖。于是索尼公司于10月13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轩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买成功,使它获得了哥伦比亚公司丰富的“影片资料馆”。这里有2700部影片c23万部电视片,其中包括许多名作和卖座率很高的作品。

    索尼公司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但在大洋彼岸却是举国震惊。好莱坞的一家洛杉矶地方广播电台,在长达2小时的直播节目中,广播了听众打来的电话,称这是件糟糕透顶的事。华盛顿邮报也刊登了措词强硬的文章。对索尼公司充满了敌意。

    #2

    他们评论道:由于公司的主人换成日本人,对哥伦比亚公司摄制的影片和电视节目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拍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肯定会引起神经过敏。

    然而,使美国人的感情受到真正刺激的是10月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这期杂志的封面是这样的:把日本的和服穿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上,这种打扮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艺妓。而且在这幅图片的旁边写下一个大标题:“日本入侵好莱坞。”新闻周刊之所以使用“入侵”这个字眼,大概是要勾起人们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

    前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驻日本分社的经理夏皮洛先生说:“我不认为电影产业是文化,但它却是富有魅力的象征性企业。美国人认为电影产业是美国的国粹,美国垄断的东西被日本买下,的确是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也许夏皮洛的话代表了美国许多人的想法。据时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