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泄洪”的好渠道。举个交易实例:5月下旬医院债券发售很多,我趁着“洪峰”从摩根大通处低价吃进了一笔科罗拉多医院债,一个多月后我觉得可以出手了,就让摩根大通的胡优帮我找买家。照理说这算是给胡优面子,也是对摩根大通卖给我便宜债券的回馈。可是一贯可靠的胡优这次倒似乎并不热心,勉强找来个买家,出价却很低。我又让高盛和花旗试着卖,结果连像样的出价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站在大券商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其实很容易理解:危机后大券商承销生意繁忙,一级市场都顾不过来,对二级市场的注意力当然有限,它们的交易只集中于刚刚发行c流通性最好的债券,对于己发出一个多月c“热乎气”过了的科罗拉多医院债自然没什么兴趣。何况当初摩根大通把债券低价卖给我时,就说明他们也找不到更好的客户。
我于是决定换一种思路,让地方性券商帮我卖,结果没几天就通过一家总部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券商卖了个很好的价钱,买家是当地某家小银行。这笔交易对我启发很大,原来最好的“泄洪”渠道是地方性中小券商
在流动性充沛的前危机时代,套利交易者是市政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他们属于大客户,购买债券动辄以千万为单位,销售渠道主要掌握在高盛等大券商手中。那时候我们自己也以大单交易为主,对家基本都是大券商,和中小券商的交易量只占很小比重。市场里“职业玩家”多,利润率自然降低,大家都纷纷靠增大杠杆赚钱。大券商和大玩家把持着市场,中小券商被边缘化。
危机后,职业玩家少了,出手也小了,市场返璞归真,有实际投资需要的传统投资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市政债券的传统买家主要是富人和各式各样的机构投资者,分布很广,就投资规模而言大都属于中小客户。大券商的销售力量有限,专注于大客户,对中小客户往往鞭长莫及,这部分客户的销售渠道主要掌握在地方性券商手中:小券商通常与本地区的富人和小型机构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券商其实是比不了的。
这么一分析,情况就变得十分明朗了。在扑克牌桌上,我尽量避开其他高手,在债券交易中,我也尽量不与其他套利交易者对手:职业打职业谁都不容易赚钱。最好的债券买家是中小投资者,他们不太在乎价钱。就好比日常生活中我们去银行存款,其实无所谓利率到底是380还是390,只要差不多就行。我等于利用“水库”囤积便宜债券,然后提供给有需要的投资者,收点“服务费”罢了。既然中小客户的销售渠道主要在地方券商手中,那么它们才是最好的“泄洪”渠道。
根据这样的新思路,我开始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与近二十家中小券商建立了经常性业务往来。券商a在东北部很强,券商b在中西部根基深厚,券商c在西部实力不俗,券商d是南部一霸我以“狼群”覆盖住美国地图,虽然鲁西银行自身一个市政债销售也没有,但我通过与众多地方券商的业务关系,将销售渠道延伸至千千万万的中小投资者。地方券商其实也有个共同弱点:资本相对不足,“水库”容量有限它们渠道强而资本弱,我们鲁西银行资本强而渠道无,正好又是互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销售网比拥有上万名经纪人的美林还大。因为券商间是竞争关系,不直接打交道,除非在同一个债券承销团中,否则美林无法使用其他券商的销售网,而我对所有券商来说都是客户,在需要卖债券时理论上可以使用所有人的销售网络。当然,我一般都会有的放矢,找在本地实力最强c最可能卖出好价钱的券商。
形象点说,我的新经营模式就是“在城乡结合部开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从高盛等“大菜农”处进货,然后通过地方券商的“小贩零售”渠道卖到市民手中。这似乎是个很平凡的商业模式,但却折射出金融危机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