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旧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灶日,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c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里要杀猪宰羊,赶做米酒,磨糯米粉及做各种点心c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上大红春联和喜庆吉祥的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c腊梅c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花爆,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席宴十分丰盛。若有亲人在外,无法回家团聚,也要空出一个席位,以表思念。除夕夜亲人互相赠送礼物,称为“馈岁”,这一习俗后来演变成长辈向晚辈赠送压岁钱。除夕夜最普遍,一直流传到今的习俗要推“守岁”,即这晚通宵不睡,深夜12点正,当新年钟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以迎接新春。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到处喜气洋洋。爆竹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大年初一,开门便放鞭炮。传说在崇山峻岭中,经常出没着一种矮小的怪人,名叫山臊。样子与人差不多,只是它们只有一条腿。如果人跟它们接触了,便会得一种又怕冷又发烧的病。山臊最害怕哔哔剥剥的声音,于是人们便把竹子放在火里烧,让它发出声音来。所以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开门就烧竹子,吓走山臊,求得一年的平安。唐宋以后,火药广泛使用,人们仿照竹子做成鞭炮。今天放鞭炮,已完全转化为欢庆之意了。正月初一,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几乎各地都吃年糕。因“年”字本来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年糕就是取其谐音,预祝一年收成更比一年高。吃罢早饭,人们就换上新衣,到亲朋c邻舍和师长家里去拜年祝福。二c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夜晚称元宵,也叫元夕c元夜,现在人们还习惯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闹”字确实抓住了元宵节热闹的特征。元宵节离不开灯,故又叫“灯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观灯几乎通宵达旦,因而有了供应夜宵吃食的买卖。各种民间戏曲和杂耍也云集一起,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花灯种类繁多;从日月山川,到花鸟虫鱼,制作题材十分广泛。民间能工巧匠设计的造型灯,如宫灯c宝塔灯c狮子舞绣球灯c龙灯c荷花灯c鲤鱼灯c船灯等等,精美可爱。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各地元宵灯会兴盛,成了一个专题旅游节目。三c清明节清明,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清明时分,嫩草青青,新枝吐芽,大地回春。主要活动有踏青c扫墓c放风筝等。现在往往把踏青与扫墓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旅游项目。

    风筝又叫纸鸢c纸鹞,已有2000余年历史。宋代及明清两代,民间盛放风筝,制作日益精巧,式样也从单一的鸟类发展到了人物虫鱼等。近几年的清明前后,北京广场上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山东潍坊市每年4月举办国际风筝节,成为国内外风筝爱好者旅游观光c放飞风筝的盛大节庆活动。四c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五c端阳c重五等。提到端午,就会想到龙舟和粽子。据传说,龙舟和粽子都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有关。相传屈原投汩罗江就在五月初五,粽子是当时楚国百姓投入江中祭奠屈原的食物;而赛龙舟传说是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即设法捞救,顺江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水天茫茫,远处虽有渔舟,但叫不应。有人感叹:“怎么过去呀”没想到话音刚落,便下了瓢泼大雨。渔民们便争相摇桨归来,当听说要打捞屈原时,渔民们再度冒雨将舟争相划进了湖中。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也就从此开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还有其他习俗:门口悬挂菖蒲和艾,称为蒲剑和艾虎。用菖蒲根和雄黄泡装雄黄酒,除大人喝外,还用来给孩子擦鼻子c耳朵,有的洒些在地上,以起消毒作用。北方地区还讲究吃樱桃c桑椹。妇女和孩子们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c鸡心c小荷包c小虎c小猴等玩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