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号78188,欢迎各位捧场,另外请各位把推荐票砸到那边,偶要冲新书榜啊!多谢啦!

    皇城,尚书省度支司官署。

    李复和刘晏面前摊着一张不小的运河地图,二人边看边商议。

    “若将邗沟,淮水为一段,汴水一段,黄河一段,渭水一段,全程共分为四段,则需设四个中转站仓,即扬州c汴口c河阴c渭口四地。还和从前一样,各个河段使用各自的船只及船工。以避免江淮船工不熟黄河水性的缺陷,各级船工分段负责,他们熟悉自己段内的河道,知道如何避免险滩急流,便能大大增加行船的安全性和行船速度;二来各个河段都可在河水深浅适中时行船,就不会有船只盲目久等,又可在中转站仓集中管理粮食,减少损耗;三是在不同河段用自己相应大小的船只,可避免水深时船小c运力不足,或者水浅时船大c造成搁浅的情况发生。”

    二十年前,刘晏也曾听裴耀卿在地图前说过类似的内容,此时换了自己说来,激情依然。

    “嗯,士安这说的是河道,不过这些河道如今运力如何,可有荒废?”李复问道。

    “我已查了沿途各州县的资料,也问了不少运粮的船工,大致都还是通畅的,但像洛州到陕州之间,如三门一带水流太急,还是难以用船只转运。还有河阴c洛口到巩县之间,原来的河道似有淤积,运力似有问题。”

    “洛州到陕州之间,没有办法的话,还用陆路转运吧。”李复仔细察看着地图,找到刘晏所说几个地方,“这段图上标有梁公堰的河道,却有些接近故有河道。”

    “梁公堰本是隋时宇文恺修建,乃分黄河入通济渠的水道,开元二年,曾浚通过一次,开元十五年堵过汜水和旧汴河口,于下游荥泽界开梁公堰,置有斗门,以通淮c汴,结果却又堵塞了漕运,后来不得不重新疏决开旧河口。”刘晏解释着。

    “当年是堵上了才能通漕运,如今却是漕运已堵,原先的情况已不见得通用至今,若能利用,岂不是省了不少事。”

    刘晏略沉思一下:“学士说的是,这一段若能改用,确实能够省功速就,回头得亲去当地察看才行。”

    “说完河道,我们再说说船只,如今一年五百余万石的运量,旧有的船只是否足够,是否有运力浪费或是船力浪费之况?”李复查阅历年数据,得知这漕运之数在唐初确实只有二十万石,但自从裴耀卿整治漕运之后,运数大幅增长,到了天宝初年,就已达到每年四百万石,而这几年,都在五百万石出头。

    刘晏道:“原有船只恐怕早已不足,这几年征用民夫百姓转运越来越多,便有此因,但仅靠这些百姓陆路运输,又能运得几何?有些官吏也太过分了。”

    李复道:“仅仅征用民夫,倒还仅仅是为了完成朝廷之命,这倒还算好的,就怕还有人趁此压榨百姓,那就惹人怨恨了。不过,适才士安所说陆路运力的问题,我想日后会大有提升。”

    看着刘晏疑惑的目光,李复将改良马车的情况给他讲了讲,刘晏大喜道:“学士真是能士也!”说着便计算起来,若一马车可运十二石粮食,运力至少比民夫所用各色畜车提升两三倍,那这些百姓运完和以前相同的数量,只用原来的三分之一时间,那至少能有时间来种地了。

    李复道:“但还是占了他们的时间不是,若赶上农忙时节,还是不便。我倒有个想法,若不然就先在这些地方试行起来。”又把他有心组织一支专门的运输车行的事情说了。

    “学士此举绝妙!”刘晏有些激动,“若真能如此,那直接雇用这专门运输之人便可,那能节省大量人力财力,又不扰民,实在是一举多得。”

    李复笑道:“不过还应以水路为主,你我切不可因次失主,还是要增加船力为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