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如同流水般消逝,李复来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个夏季马上就要过去。天气已不再那般炎热,没完没了的知了叫声也不再那么聒噪,到了夜晚,已能听到几声秋虫的鸣声。
工坊的一切都很顺利,也都在迅速的扩充着规模,制酒的作坊面积已经增加了两倍有余,制糖和冶炼的的人手也有所增加。而织坊也再次增加了三百台织机,这次还是元结的建议,他认为以前说过多招人手,使之有工可作,能够以养家室,便是使民众受益的好事,此时已不再是开始时资金不足的情况,生意上也尚有所需求,那再增加织机和人手便是理所当然,李复听了持赞同意见,也明白这洛阳诸事交与元结已绝无问题。
前往长安的准备都已做好,因为李复没怎么骑过马,李昭明专门准备了一辆马车,以便路上舒服一些。
李彭也禀明了父亲李憕,专门办了“过所”。唐代时行人来往关卡,都要持有公文,所谓驿使查验符券,传送则据递牒,军防c丁夫有总历,其余一般人等外出必须要请“过所”,若无这几种公文,而私自从关门经过,叫做“私度”,根据《唐律》,要处以徒一年的刑罚。
这“过所”类似现在的通行证,上面写明了因何事到何处去,带有什么人或牲畜,每到一处还要有勘查后的签字。一般人要办理需要先向县里呈牒申请,再请保人,由县里核实签署,最后到州府发给,所经四道手续,颇为繁琐,幸有李憕照顾,直接给予办理了。李复不由感叹这有人好办事的道理,自古以来皆如是也。
一切就绪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李复等一行告别众人,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官道。
李复起初以为有马车坐,一定就不会那么累了,可真的坐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一天下来,就是腰酸背痛腿抽筋。第二天开始,李复就和李彭一样,坐一会马车,再骑一阵马,这么来回的换,才觉得稍微好一些。
一路之上,都是住的客店,没有住过驿站,李复问起来,李彭说是只有官员使人才能住驿站,而且都要有符券的,从京城出去的,由门下省给券,从外地出发的,由各地留守及军c州等处给券,到了目的地要上交,办完事再领回来,最后交到当初发券的地方,所以朝廷对住驿站的控制是很严的。像他们这样私人进京,那是不能够在驿站住宿的。
好在沿途旅店众多,服务也颇为周到,除了有旅舍可住,还有茶饭饮食,有的地方还备有炉子,便于客人自己烧饭。除此之外,还有出行的器物可提供,不少旅店都有驴子等牲畜,可以租给客人,实在是很方便。
此时天下承平,路上行人众多,旅店里也是人头攒动,一派繁华景象。杜佑《通典》上说:“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c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c范阳,西至蜀州c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李复一路行来,觉得此情此景和历史上记载的确实不差。
以前李复以为从长安到洛阳,八百多里的路程,来回差不多要十天,可是路上走起来,才知道自己实在太乐观了,十天只够单程的时间。他们这一行人有马和马车,走起来一天也就是九十里左右。李昭明安排的人很稳当,不匆忙赶路,总是不到百里看天色近晚的时候就找店住下。
李复虽然觉得这样不会那么劳累,可是想一想这样要走差不多十天,还是有些心惊。想起在现代,如果坐火车,从洛阳到西安也就六小时,要是汽车走高速,四个小时就到了,这样的反差也实在太大了。不过后来想起此时的道路不能和现代比,特别是潼关一段的山路,简直就是恶梦一般,即使是后来通高速公路之前,别处的汽车司机走到这里还是不敢开的,都要请潼关的司机开过那一段,这时走起来自然就更慢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