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体即腐。《偃曝馀谈》迂
一角兽:
传说中的神兽名。麒麟类,为瑞祥之物,天下一统则至。
《文选刘琨》:“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李善注:“《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剐胎,不剖卵,则出于郊。”
人面鸮:
传说中怪鸟名。其形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现尾旱灾之兆。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号,见则其邑大旱。”
人马:
传说中异鱼名,状似鱼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说始见于晋。一作“马人”。
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人马,有鳞甲,如大鲤鱼,但手足耳目鼻与人不邑耳。见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
传说中异蛇名。状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十九引《蛇谱》:“人蛇,长七尺,如墨。蛇头c蛇尾c蛇身,尾长尺许,而人手人足,长三尺。人立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已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九耳犬:
传说中的猎犬。有九耳,其耳动则主人猎有所获。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雷神》:“陈时,雷州人硃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身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猎一首,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日出猎,而九耳俱动。鉷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有荆棘一区,九耳犬围绕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九尾蛇:
传说中异蛇名。形体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续子不语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贩纸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纸厂,厂中人日将落即键户,戒勿他出,曰山中多异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启户玩月,瑟缩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启开而出。行不数十步,忽见群猴数十,奔泣而来,择一大树而上,茅亦上远窥。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入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然至树下,乃植其尾,旋转作舞状。每尾有小窍,窍中出涎如弹射树上。猴有中者,者叫号堕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惧,归,自是昏不敢出。”
九尾龟:
传说中的神龟。径尺余,有九尾。
明陆粲《庚编九尾龟》:“海宁百姓王屠与其子出行,遇渔父持巨龟,径可尺余,买归,击著柱下,将羹之,邻居有江右商人见之,告邸翁,以钱赎焉。商曰:‘此九尾龟,神物也。’皆验之,商因踏龟背,其尾两旁露出小尾各四。便持钱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来,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视王某,但见衣衾再,父子皆不知去向。人咸云:为水府摄去杀却也。”
九婴:
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
《淮南子本径训》高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三足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