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c张氏“百忍堂”c朱氏“格言堂”c任氏“五知堂”c刘氏“百忍堂”c朱氏“格言堂”c任氏“五知堂”c刘氏“重德堂”c郑氏“务本堂”c周氏“忠信堂”c蔡氏“克慎堂”c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c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c“务本堂”c“孝思堂”c“孝义堂”c“世耕堂”c“笃信堂”c“敦伦堂”c“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c“安庆堂”c“绍先堂”c“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