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9/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贷款仅是应急的,还是要靠共同利用古巴的资源来发展生产c提高古巴的综合国力和民众的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项,一项是人员交流,突出的是规模巨大。

    古巴的医务人员数量相当大,因企业的大量倒闭,熟练工也有不少失业的,或在企业中效率底下地工作。我国保证聘用50万的古巴员工,不仅到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且到坦桑尼亚,以及拉美不少国家由我国投资的企业和医院里工作。这样一来古巴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侨汇收入。并且至少有近百万古巴人离开了古巴,减轻了物质供应上的压力。而我国则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医学院学生付费请古巴培训。不过数量更大的是各合资企业c独资企业聘请的员工。二年后,中国移民的数量竟然达到了40万之巨。美国人想对古巴下手的话,这是一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力量。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的呢?这就是第二项合作,名字非常平淡“甘蔗的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

    古巴的甘蔗生产是非常有名的,它们的国旗上就有一把甘蔗刀。古巴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产量高,而榨糖的质量也相当不错。高峰时,古巴有200万公顷蔗田c155家糖厂,为了加速把甘蔗送到糖厂,竟然修筑了11000公里的田间小铁路,可以想见制糖业的规模,有200万人依靠制糖和种植甘蔗为生。蔗糖的年产量曾经达到过700万吨到1千万吨,要知道那时古巴的人口也不过800多万啊。人民的生活当然也不错。不过美国的经济封锁对这样的单一作物经济的打击很大,以前靠前苏联包销全部的古巴糖,还勉强能维持。那时候我国曾经帮助古巴搞过水稻的种植,以解决部分的粮食问题,由于产值无法与种植甘蔗相比,并未获得推广。由于古巴不重视品种的改良c灾害的预防,糖的产量也不断下降。一旦前苏联解体,蔗糖的销路也成了大问题,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到本世纪初,古巴不得不决定关闭71糖厂,另有14家只能生产甘蔗的副产品,124万公顷蔗田改为种植粮食等经济作物。

    我国的专家组决心把“甘蔗精细加工”技术推广到古巴,以提高甘蔗种植业的收益。这一技术可以说是渊源久长的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一位发明家开发了这项技术,当时对它的评价很高,说它是甘蔗种植业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原先甘蔗-蔗糖的生产流程极为简单,甘蔗成熟后必须快速收割,然后尽快地送往糖厂加工。糖厂的加工更为简捷,甘蔗略加清洗后,一股脑儿往榨糖机中塞,糖汁经多道过滤和脱色处理,再去除水分就得到了蔗糖。如果不进行脱色处理就是“原糖”。我国的红糖则不去尽“杂质”,也不脱色,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至于榨去了糖汁的甘蔗渣,大致上只能做肥料了,据说秘鲁曾经开发蔗渣生产纸张的技术,大概因为技术太复杂导致成本过高也未获推广。

    “精细加工”则不然,它要求将甘蔗一根根地送入一台特殊的机器,机器将叶子弄下来,单独处理,把甘蔗表皮的一层果蜡刮下来,再把坚硬的表皮与果肉分离。这些分离后的部分就可以被分别处理:叶子经处理后可以添加到牛的饲料中去;果蜡可以用于食品工业;蔗皮的纤维强度较高可以得到利用;而纯粹的蔗心榨出的糖汁过滤和脱色都会简单得多,而且蔗渣没有果蜡和外皮的掺杂,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可以经过发酵制作酒精,或者彻底去除糖份后作造纸原料。

    然而这项发明并未得到实用,它难以适应甘蔗的突击性的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甘蔗的榨季是相当短的,收获的甘蔗根本无法存储,必须突击制成蔗糖,像古巴c拉美的不少产糖国家,甚至只能制成原糖出口到各国,再加工成白糖c方糖等。榨季一过这些设备就闲置起来进行保养,以待下一年的榨季。榨季里收割甘蔗的工人都缺乏,那里能找到那么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