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带火箭发动机,因此可以安装更多的变轨机动的推进器。连同载荷全重也是100吨,完全是由前苏联最强大的“能源”号火箭将其送入轨道的。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不事声张地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2天后它安全地返回了地面,而且由安-225把它再驮运回发射中心。为什么世人不太知道此事呢?原来这是一次不载人的飞行。可是专家们明白,前苏联能依靠自动驾驶仪让如此高速的巨型飞行器从空间轨道着降到一个机场的跑道上,其技术并不低于美国。前苏联的解体导致“暴风雪”号被冷落。

    太空竞赛到了这一步,后来者似乎难以跟进了。美国人在太空傲视地面世界的群雄,霸主地位似乎无人能撼动。所以当中情局探测到中国在搞航天飞机时,惊愕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今天“倚天”号就要当着中俄两国元首的面,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升空了。

    这一项目的成功当然需要国力和基础技术力量的支撑,但与王兴国他们选择的突破方向也大有关系。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利用俄国的经济困难,以及俄国上层希望保留一支能跟上时代的航天技术力量的心情,得以引进“暴风雪”号的相关技术。并签约引进了一批俄国的航天技术人才。他们当然不是要仿制20多年前的“暴风雪”号。

    前苏联的一项计划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航天战机和空中发射。航天战机比航天飞机要小得多,如同战斗机与运输机的比较,它的全重约40多吨,在太空机动时自然会灵活得多,在真空状态没有空气动力可借助,任何转向c加速c减速都得靠推进器和燃料来支撑的,“哥伦比亚”号看来是难以承担格斗任务的,也许可以作太空轰炸机。另一项空中发射技术,如前所述是能大幅度降低发射费用的,钱的作用是没人能忽视的。只是想空中发射一架巨大的航天飞机那就极为艰难了。

    以我国与俄国合作的kp-860作载机的话,其最大载重量为300吨。由于此类发射航程不会长,燃油量可减少,驮运装置和机体结构再作适当加强的话可以搭载310吨的载荷,如果运载器全重控制在50吨的话,外储燃料箱连同燃料的总重可以为260吨。不过如果等待kp-860成熟到可以改制为运载工具,那要过好多年呢。安-225曾经搭载过1百吨级的“暴风雪”号,可以先期用来作第一级运载工具,只是飞行器全重要降低到280吨。设计组按310吨的总重来设计,采用安-225运载时燃料箱少装燃料,航天飞机少载乘员和载荷。

    虽然有金龙电池c镁钠合金c钨基高温合金c“飞龙”电脑c“神舟”号飞船的基础,还有俄国专家的帮助,可以向俄国宇航工业部门订购不少部件,时间还是非常紧迫。西安远郊的“长安航天飞机发射中心”开工建设了,返航的跑道建在原“黄泛区”的最后一块大洼地上,跑道长达4500米,与安东诺夫设计局签约改造安-225的驮运托架,“倚天”号轨道飞行器造出来了,接着是火箭的地面试验台试验,“倚天”号的无人滑翔飞行c载人滑翔飞行

    今天就要检验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初步结果了,这里没有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那种庞大的发射架。跑道上停放着那架硕大无朋的安-225巨型运输机,它的机背上驮着一个巨大的圆筒状燃料箱,燃料箱上跨坐着我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倚天”号。按理说50吨级的飞机也算重型战机了,可是与运输机和燃料箱一比就显得很小了。

    在现场主持实况转播的是央视大牌主持邹国强,他与科学院院士宇航专家林羽风教授一起乘坐转播车在现场奔忙作着精彩的转播。尽管宣传已经做了一周了,不少“倚天”迷已经可以背出它的技术数据了,但是对着实物由专家来作讲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况且还有现场紧张的气氛衬托着呢。

    “林教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