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见了,只有一根略粗一些的尾梁伸向后方,其端部有一片垂尾。这可是单旋翼的直升机啊。

    郝志刚问旁边的总设计师霍田农:“我们也用上了美国人的环量控制技术造出了无尾桨直升机(注1)了吗?”

    霍总笑着说道:“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架新生的宝贝吧。武直-10是二十世纪末从法国引进法德合作开发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注2)的技术,自行研制开发的轻型武装直升机。可以说除了武器和基本框架保留下来以外,我们对它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先说小的方面,整机的电源电气系统彻底变了,电源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了,重量还减轻了不少。新的半导体空调机既轻c噪声又小,而且决无制冷剂泄漏的危险,飞行员会有切身体会。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探针”的性能是世界一流的。这些改进虽不起眼,却很实用。

    “大的改进有三项,有二项大家一眼就看到了,第3项是眼睛看不出的,我先介绍。这副旋翼就是大名鼎鼎的‘隐形旋翼’,是我国的科技人员的一项创新,它大幅度地提高了直升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巨大的旋翼是直升机上最显眼的部件,美国人的‘阿达茨’火控系统(注3)就采用脉冲多普勒频率捷变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出旋翼的转速,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来消除假目标的回波,就能得到低空直升机的距离和三维数据。美国和俄国都搞出了隐形旋翼,我们的有点独创性,旋翼以高强度硬铝管作骨架,硬铝管上分三段涂复了三种强烈吸收不同波长雷达波的涂料,因为要研究一种能吸收各种波长的涂料是太困难了,翼面是特种碳纤维树脂可透射大部分雷达波。雷达波照射到高速旋转的这种旋翼上,一小部分被翼面吸收,透射到硬铝管涂层上的又被不同程度地强力吸收,再反射出来的雷达波,不但信号很弱,而且是些不连续回波被计算机当作‘杂波’处理掉了。这比涂在机翼表面要好多了,这些涂层受到翼面的保护。经对抗测试,证实了脉冲多普勒频率捷变雷达不能探测到低空的新型直升机。”

    场上的“听众”都入迷了,“隐形”对于直升机来说是太重要了,美国人大吹大擂,化了那么多钱。我们现在也搞出来了,怎么能不入迷呢。

    “郝少将刚才说的‘环流控制技术’,是美国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用化的一项技术,他们去除了尾桨,在尾梁上开了长缝,通过侧向吹气使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两侧的速度不同,由此产生了平衡反扭矩的侧力。尾梁内没有喷出的气流流向尾部,从可控制的喷气锥直接喷出,以提供航向操纵推力。我们借用了这个概念,但有创新:这根尾梁的外壳由一台小电动机转动,由于附面效应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两侧形成了速度差,同样产生了平衡反扭力的侧力。只要控制转速就能提供航向操纵力。我们的方法节能c噪声更低。

    “有一点需要指出,自从麦道公司推出d520n无尾桨直升机后,这一技术并未得到更多的应用。原因是后来的直升机大都使用了涡轴喷气发动机,它们向后喷射的强大气流虽然提供了部分的前进推力,但极大地干扰了主旋翼吹向尾梁的下洗气流,导致环流控制力无法形成。我们z-10电动旋翼的下洗气流不受干扰地劲吹在尾梁上,尾梁外壳旋转后产生的环流侧向推力非常强劲。

    “最主要的改进当然是以一台功率为1400千瓦的超薄c大直径(同机身一样宽)的低速大扭矩直流电机取代了二台涡轮轴发动机及其减速机构,直接驱动巨大的旋翼,由于不需要向尾桨传递动力,动力实际上有了相当的提高。虽然电动机的重量比涡轮轴发动机要大,但驱动装置的总体重量并未大多少;其强劲的动力(短时间可达2500多千瓦)把最高速度提高到380公里小时。电动机是全封闭的,在低空飞行时根本不怕沙暴和飞鸟。

    “机动性的改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