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国统区的100万饥民,渡过黄河来到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据估计,原先十口之家者,其半数多已死在当地,活着的人结伴进入地区以谋生计。”
边区政府对这些灾民进行了移民安置,鼓励并协助生产自救。明令:谁开的荒地,就归谁所有。
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建立了一个较稳定的经济体系。同样也通过“统制配给”制度,却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机构,这个制度比国民政府做得更彻底,所有军政人员一律不发薪奉,连一根香烟也是配给的。
将的作为与国民党的作为相比较,真可以说:从此决定了“中国之命运”。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日军方面对1944年状况的描述:
以下摘自《剿共方针》1944年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制定:p191
军事力量的弱点,表现在不能大规模生产军需品,装备低劣,训练不足以及缺乏干部。而其游击战术,是以长期消耗战为目的的消极战术,是不能与我军正式作战的战术
的特点是以卓越的政治工作c民众动员工作弥补其军事上的弱点,并以其拿手的政治工作对我方进行策动。
的政治攻势,特别是从1942年夏季前后对我方的政治攻势逐渐活跃起来。从冬季出现了配合政治工作的新式的小规模袭击事件。同时开展整风运动及精兵简政工作,进行内部的改编和改革,以及开始总反攻的准备工作及宣传工作。
在《华北治安战》下册(日本防卫厅编)从p440之后,有如下描述:
关于1944年秋的治安状况,方面军第一课高级参谋寒川吉益大佐回忆如下:
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百三十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而1941年底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恢复县行政机关的为92(总数398县中的366县)。与此数字对比,治安状况恶化情况十分明显。
1945年初,方面军的治安警备部队兵力为125个大队,约19万人(包括北特警十个大队,但骑兵c坦克部队及其他特种部队除外)(注:坦克第三师团)。这与大东亚战争前在数量上虽无太大差别,但占领地区扩大到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在大东亚战争以前连续担任警备有经验的部队,不过只占半数
特别是以冀中地区为根据地的共军,改变了过去利用坑道的战术,于6月10日,一齐发动攻势,使警备津浦c石德线的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前线守备队遭到了严重损失
从“的中日战争三个阶段论”来看,的所谓总反攻的战略阶段,虽与其当初预料的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现实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是逐渐接近的。
方面军直辖地区
本地区周围的共军纠集各地武装团体,以进行总反攻的姿态逐渐向日军势力范围渗入。治安情况日益恶化。
华北治安战的特点是,其作战对象为彼此互有矛盾的和重庆两方面,他们既属同一民族,而性格c素质c战术却各不相同从这一战争的现象方面可以看出以下各点:
一c敌人的性质模糊不清
尤其是势力,它和日军在长期训练中作为目标所描述的敌人,或者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接触过的敌人,无论在形式和本质上都完全不同。
二c没有战线的战场
在传统的正